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平台建设方案设计_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平台
1.gps技术可用于地质灾害监测对吗
2.地质灾害监测员是干什么的?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辐射大吗
4.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研究
5.地质灾害预警有几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各级的亲切关怀、正确领导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已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了使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更好地对全省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控,需要对各个灾害点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目前关于这些灾害点的信息只有纸质档案,这给各级部门对灾害点的具体情况的掌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众多的灾害点中找出相关灾害点的工作量非常的庞大,针对这些状况,四川金信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根据四川省具体情况,开发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系统搜集各个灾害点的相关信息并整理归档,提供多种方式对灾害点进行查询、管理、统计和分析,系统对灾害点避险搬迁安置农户的调查、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分区标识,确定防治重点和重点防治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实现短信预警及专家远程实时会诊,协助各级人民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防灾预案和避险搬迁安置工程规划,发挥减灾防灾效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gps技术可用于地质灾害监测对吗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可用简易监测和仪器监测。重要危险隐患点应用仪器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主要有卫星与遥感监测;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直接观测与仪器台网监测。矿山之星地质灾害监测仪器包含传感器、接收机等。
地质灾害监测员是干什么的?
GPS技术是用于检测地质灾害的方法之一,GPS以其连续,实时,高精度,全天候测量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在变形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GPS定位技术已在滑坡,地面沉降,地震,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GPS定位技术可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准确位置信息服务,它的基本原理是将GPS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经过误差处理后解算得到位置信息,再将位置信息传给所连接的设备,连接设备对该信息进行一定的计算和变换(如地图投影变换,坐标系统的变换等)后传递给移动终端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辐射大吗
地质灾害监测用传统人工监测和遥感监测两种方法。
人工监测需要监测员到实地考察。通过目测和借助一些简易监测仪器进行,主要依靠经验。
遥感监测是在信息化时代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一种新技术,已经被普遍用,如晶合微震声发射技术,可以检测到土地深处变化,通过观察这些细微的变化,作出灾害预警。
信息化监测系统可以做到在线实时监测,自动运行,出现问题自动报警。地质灾害监测员需要对系统进行调试和维护。
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研究
不大。
地线信号传输以地埋接地网为通道,它既不释放电磁信号也不受空间电磁场辐射的干扰。比有线通信有更具可靠性,又有无线信号的灵活性,具有绿色保密、可靠的特点。
地质灾害预警有几种
史彦新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构建方案。首先简要叙述了开放式监测系统的概念,随后从监测系统的形成、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突出了监测系统开放、灵活的特点。
关键词开放式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 地质灾害预警
1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强、不断发展变化等诸多特点,随着高新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也有了很展,系统化、网络化的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成为地质灾害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开放式监测系统,即用开放的结构模式,用统一标准或协议的一种软件或硬件的平台。在硬件方面,只要符合统一标准的模块,都可以接入该系统;在软件方面,运用模块化编程技术,结合模糊数学、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分析等先进理论,根据不同的监测模型,取不同的算法,并制定统一的通讯协议,实现对各监测模块的管理、监测数据的集、监测信息的远程传输、系统通讯等功能[1]。
最近在地质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项目中,项目组在构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巫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站建立了基于钻孔倾斜仪深部位移监测、GPS地表变形监测、TDR滑坡位移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等手段的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可实现一天24小时连续监测,监测数据可以从现场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及时获得监测结果,并实时发布[2]。
2 监测系统的形成
目前常用的地质灾害(滑坡)预报方法,多为对位移监测数据序列进行数学方法处理,作趋势性外推,这种处理方法受监测点选择的随机性和多种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准确性较低,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必须对灾害体进行多手段、全方位的监测,对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对地质灾害机理的深入研究,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已逐渐向系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监测内容、方法、设备日趋多样化,不只局限于对位移的监测,且已涉及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的监测及地温、地声、射气浓度等地质灾害间接因素类的监测。只有对灾害体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并对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极大地提高监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为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因此,为了全面了解灾害体的位移变化情况及其他特征值,如孔隙水压力等,在巫山监测预警示范站构建了一套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该系统对几种监测仪器进行集成,从地表位移、地下位移、孔隙水压力3个方面对灾害体进行监测,完成各监测模块的管理、监测数据的集、传输,为综合分析处理及实时发布监测结果奠定了基础。
3 监测系统的硬件组成
该监测系统在巫山监测现场安装有4种传感仪器,4个监测模块分别是:
(1)固定式钻孔倾斜仪,监测钻孔内地下形变位移;
(2)TDR滑坡位移监测仪,该仪器由自行研制,监测钻孔内形变位置与位移;
(3)孔隙水压力监测仪,该仪器由自行研制,监测钻孔内土体的孔隙水压力;
(4)高精度GPS,监测地表相对位移。
用于数据存储、仪器管理及信息传输的是我们自行研制的TDR滑坡位移监测仪。该仪器既完成本模块的监测任务,又兼当整个监测系统的数据集装置。其用开放式工业控制的设计思想,以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用RS-232进行数据通讯,对各监测模块进行管理,完成数据的集、存储,最后利用GPRS无线传输技术,将监测信息远距离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存入上位计算机中,在数据处理中心完成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并实时发布监测结果。
该监测系统的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硬件结构示意图
4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各监测传感模块自控软件设计
各模块自控软件将控制模块的定时工作和通讯协议的建立。各模块自控软件相对独立,分头设计,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用不同的算法,完成监测、集任务,同时负责本模块通讯协议的建立。
4.2 制定标准的通讯协议和特定的数据格式
通讯协议是现场监测传感仪与数据集装置及数据集装置与数据处理中心沟通的桥梁,当数据处理中心需要查看各模块的监测数据及设定监测参数时,均需通过数据集装置,按照通讯协议上传下达。
针对地质灾害监测的实际情况,用了主从机通讯方式,将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作为主机,监测系统的数据集装置作为从机,实现一发一收联机通讯。在设定协议中,制定了4个字节的控制状态字,其中第一个字节是前端站点呼叫控制字,保证每个站点上数据的独立性;第二个字节是设备号控制字,能准确地调用各个监测模块的监测数据;第三个字节是读写控制字;第四个字节是握手应答控制字,呼叫并握手成功后,主从机之间即能相互传送或接收数据。传送数据过程中,设定一个表头文件。在表头文件中,首先用1个字节表示仪器设备号,再用5个字节表示数据时间,然后用3个字节代表点号、孔号和孔深,最后用8个字节存放监测数据。另外在修改各监测传感模块的参数时,可以通过主机发送一个配置文件(*.dat)到从机,从机(数据集装置)接到这个配置文件,就会自动地去修改仪器参数,使各监测传感模块按设定方式集监测数据。
通讯协议简述如下:
当监测系统启动通讯程序后,接收数据处理中心的命令并按以下格式进行数据字头文件的上传。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论文集
当数据处理中心下传监测参数时,以配置文件的方式进行通讯,系统接收命令后,按数据字头文件格式下传给各监测传感模块。其中的第2、3项改为下次监测的启动时间,第7项改为时间间隔,各监测传感模块接到指令后,其自控软件会控制监测仪按设定方式进行工作。
5 结束语
以上所述的开放式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已在巫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站项目中得以实现,运行效果良好,并且随着示范站的建设,基于其开放式的结构模式,会有更多的监测模块接入到该监测系统中,使其技术更加成熟,功能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青,史彦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的前景展望.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学术会议,2004,6
[2]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地质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项目设计书,2002,11
地质灾害预警有五种,分别为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微灾,按照未来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来划分。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主要分为五大等级:
一级:提醒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小。启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巡查。
二级:提醒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预报预警时间内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4小时监测。
:注意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预报预警时间内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并24小时监测;取防御措施,提醒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居民、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以防天气突然恶化。
四级:预警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启动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区居民临时避让方案;暂停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户外作业,各有关单位值班指挥人员到岗准备应急措施。组织抢险队伍,转移危险地带居民,密切注意雨情变化。
五级:警报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启动不稳定危险斜坡威胁区居民临时避让方案;紧急疏散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居民、学生、厂矿、企事业单位人员,关闭有关道路,组织人员准备抢险。
法律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第十四条 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国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第十五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第十六条 国家保护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
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
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国土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国土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批准后公布。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要灾害点的分布;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三)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第十九条 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