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未来一周天气情况分析报告_陕西未来一周天气情况分析报告图片

一、市场概况

墨迹天气是一款通过手机、平板或TV等终端向用户提供天气信息的应用,2010年创建以来,累计装机用户达到5.56亿。易观数据统计表明,截止2018年,墨迹天气在应用全网排名31位,一级领域实用工具排名第二,二级领域天气类应用排名第一位,占据市场份额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气类独角兽。

2017年8/9/10三个月,墨迹天气月活跃用户量均破亿,其中九月份达到了11262.65万,接近淘宝用户的四分之一,远超其他同类应用。在品牌认知度和用户满意度方面,墨迹天气在行业中也处于领先地位,占据市场主要位置。

2018年初,据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证监会递交的创业板招股书显示:2017年墨迹天气的净利润是4729.32万元。

墨迹天气的主要营收来自广告收入,占据90%以上,营收单一。近年来,移动设备附带天气应用和其他应用增加天气预报类模块的比例越来越高,且精度也越来越高,墨迹天气的流量正在被侵蚀。此外,90%以上的用户只安装一款天气类应用,说明了市场上天气预报类应用的准度接近,一款应用就可以实现用户需求。尽管墨迹天气因为入门早,形成用户路径依赖,占据着庞大的流量,但和其他同类应用之间的核心功能差异并不明显,可替代性高,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壁垒。

二、用户分析

1、用户画像

墨迹天气用户以中年及以上人群为主,高达90%,其中30~50岁的约占75%,50岁以上的约占15%,男女比例3:2,以男性为主,中年人对天气有更多的需求。在地域分布上,超越五层的用户来自华东和华中,主要集中在人口多,流动大的省份和地区,其中山东、河南、江苏的最多。

30岁以后,大多数人生活趋于稳定,关注点慢慢集中到家庭和工作上,他们开始工作和生活,关注能够影响的任何,中年男性更加注重规避风险,对生活的规划性的要求也较高。墨迹天气的用户画像是:男性为主,年龄30至50岁,人口多流动大地区,追求规划生活和生活品质的人群。

2、用户使用路径

从用户角度出发,用户进入APP的场景有以下几种:早晚:确定天气,第二天着装,雨具,出行方式;外出:查看特定地点未来特定时间段的天气,随时关注;异常天气的关注:对自己的影响(担心亲朋好友,或者自己做好预防准备),或者好奇关注国家大事。

从中可以提炼出用户需求:

需要查询当地未来一天或几天的天气情况;需要查询异地天气,并有渠道获得当地的实时情况;需要能够了解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情况;需要一个能够记录,并分享好天气好心情的平台。

用户集中在30岁以上,这群人既要为事业,也要兼顾家庭,时间碎片化,没有整体的时间去关注外界。然而,这类人却更加渴望和外界的沟通,了解外界的信息。因此,有价值的信息也是用户的需求。

三、功能分析

墨迹天气最核心的四大板块:天气、时景、商城和我。用户进入墨迹天气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今天或者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在满足这一核心需求的基础上,可以衍生出时景社交和电商盈利的可能。

1、天气板块

作为一款天气类的工具型应用,相信所有用户最关心的就是天气预测功能。我们来对比一下,墨迹天气和其他同类应用的天气预报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月活较高的墨迹天气,还是月活较低的7日天气预报,7天内的天气预测情况大体一致,这说明:天气预测方面,墨迹天气并不占优,天气是刚需,墨迹天气并不是刚需,功能上没有有效壁垒。

此外,特定时间的天气,同一款应用不同日期预测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说明:天气预报还需要继续改进;用户需要时时关注天气,使用应用的机会多;不同应用的天气预测差异性小。作为一款应用,用户体验最重要。我们来看一下,墨迹天气在天气功能页面的排版。

墨迹天气天气功能页面整体呈蓝色,背景是一片湖泊,湖泊里有一座古亭,更远处是朦胧的山脉,画面唯美,呈现东方古韵。页面,最下方是当天和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右下角是一个穿衣助手,还有一个实时语音播报,左上角是当天的天气情况,右上角是三个功能入口。整体来说,天气功能页面给人的感觉很舒适,一眼就能看到当天的天气情况。

三个功能入口:

第一个是类的广告;

第二个点进去是空气质量情况,下拉则出现一个高德的地图;

第三个是短时天气情况,下面配有一张高德地图的动态云图。

天气功能页面,用户能够获得的信息,总结如下:天气信息,空气情况,穿衣建议以及广告内容。天气功能页面的输出内容少,有价值的信息也非常少。广告插入和广告入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体验,间接拉低了应用的专业性和专一性。

一款应用若想要提高用户使用时间并获利,最重要的是可信、可靠,即提供的咨询或服务是靠谱的,一款工具类应用的专业性、专一性、精细化是提高用户信任度的关键。

如果我是PM:

a、增加内容输出,丰富预测内容,让用户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以图文形势推送天气元素:气压情况、云层运动,空气湿度等,估算可能对天气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时间长短;

b、建立‘天气+’的内容输出模式,让用户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建立天气类新闻版块,时时报导各地气候情况,加大对极端天气和气象奇景的信息输出。

c、增强核心功能,降低可替代性,形成明显的竞争壁垒和品牌效应,例如:统计各地区污染企业排放情况、车辆信息、建立模型、对未来空气情况作出预测(例如预测东北地区冬季的雾霾情况),做一个民间的天气监督和报导机构。

2、时景社交板块

时景功能是一个主打社交的版块,是墨迹天气搭建的一个时景社区,为用户提供气象信息的实时分享互动平台。也就是说时景社区是一个以天气为主题,以为载体的分享社交平台,核心功能是提供实时气象信息,然后基此衍生出交流互动。

墨迹天气时景版块分为:身边此刻、时景动态、时景专题、时景活动、明信片、热图推荐、排行榜单、观云识天、航拍专区、积分商城十个部分。此外在下面还分有:推荐、天空、风景、航拍、建筑、任务、植物、萌宠和其他九个版块。

下拉则是身边此刻、热门城市、城市排行榜、官方认证榜、官方推荐榜、摄影知识和世界此刻六个板块。

时景社区共有15个板块,显得有些乱,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怎么才能检索出有效信息,且内容多有重复。

交互方式:关注、点赞、收藏、转发和评论。

时景社区重在社交,从中随机选出30组用户进行统计,统计规则如下:建户时长6个月以上,发图量100张以上,‘身边此刻’10组,‘时景活动’20组。

统计得知:

a、用户男女比例接近3:2,和用户画像一致,女性集中在30到40岁,男性集中在50岁左右,且占总人数的30%;

b、发图数量,30左右女性和50岁上下男性用户发图量最大,平均超过500张,是时景社区的主要‘产粮’群体,并且在男性中,年龄越图量越大;

c、发图频率,以月为单位,交流互动较少;

d、女性发图地址多集中在一地或附近,男性多以旅拍为主;

e、高质量发图人数不足10%,数量不足5%;

f、高质量交互次数明显较高,活跃人群中经常出现50岁人群的身影。

从中可以得出,时景社区缺乏高质量,交流互动少,主要用户群体为50岁左右男性和30至40岁女性,男性用户年龄更加集中。

分析原因:30岁女性大多已经生儿育女成为宝妈,而且孩子已经2-5周岁,如果是全职太太,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生活,分享生活;而50岁左右的男性用户已经脱离了家庭生活的压力,这些人既有时间也有储蓄,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喜欢旅游。

个人对时景社区体验:交互功能单调,交流少,质量偏低,用户粘度低,交互频率低。

作为一款依附墨迹天气的社交版块,坐拥百万流量,为什么用户的粘度和交流频率如此低?

从时景社区的版块模型上可以看出,时景社区的关注点重在量,而不是质上,缺少深耕和分析主流用户群体的需求。

如果我是PM:

a、精准定位用户群日,提供针对性方案,以点破面,例如:50岁左右人群的旅行需求;

b、增加交互方式,使墨友之间更加方便交流,例如:增加私信、问询和同城墨友聚会,异地碰面功能;

c、精简社区模块,改为下拉式,增强搜索功能,例如,将天空,风景航拍等功能选项整合进搜索功能;

d、整理,形成优质素材库,增加用户使用粘度;

e、分析用户需求,增加优质来源,例如:与自由行爱好者、专业摄影合作,增加高质量作品;

f、开通一图一故事版块,单调的图是死的,故事才是活的,缺少故事的是失去灵魂的躯壳,人们更喜欢关注所带来的故事和联想;

g、增加输出内容,优质的有用的,等信息:可以参考微信中的腾讯新闻运营。

3、?商城版块

该版块已被删除。墨迹天气商城页面,也和时景版块存在一样的问题:分区太多,眼花缭乱。仔细看后,会发现这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淘宝和京东,卖的东西很杂,汽车配饰、钓具等,这些商品和天气的关联性不大,公信度和淘宝京东更是没法比。说好的“优选”呢?

据墨迹天气在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的上市申请文件,墨迹天气的收入95%以上来自广告,商城的收入可以说微乎其微。也正是因此,墨迹天气才决定将其下架。

如果我是PM:

恢复商城,墨迹天气并非不能拥有商城,而是应该给商城一个更加精准的定位。

精细化运营,以点破面:初期,仅上架天气衍生商品,并提供性价比测试结果参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墨迹精选,例如:高质量的雨具、性价比高的空气净化器等。

4、我 板块

‘我’版块主要包括会员中心、墨迹资讯、皮肤小铺、个性助手、背景小铺、生活、、休闲和本地服务等。

小小的一个版块却包罗万象,资讯、皮肤、生活、、、明信片、二手车等等,几乎涉及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该版块犯了和时景社区以及商城同样的错误,表面上看似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其实并没有方便用户。不仅使应用显得臃肿,反而降低了用户体验,拉低墨迹天气应用的专业性。

一款优秀的应用绝对不会将问题复杂化,而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试想一下,当你打开墨迹天气的各个版块时,第一感受是什么?绝对是‘内容’太多,眼花缭乱,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了解各个板块,然后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

‘选择’最难。因为能够满足用户同一需求的东西太多了,他们需要从中选出最好的,最合适的。学习,生活,工作,压力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存,用户早已身心俱疲,怎么还会有耐心和时间去慢慢了解一款应用的各个方面。能够满足他们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第一感官不佳,立马就会转向更加用户化的产品。一款应用,用户不能第一时间找到有效的信息,就说明已经偏离了航道。

如果我是PM:

简化版块,只保留核心功能:设置、皮肤等必要功能;

优化天气预报闹铃功能,使其更加的实用化,功能多样化,融入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开发小程序:墨迹移动端PC端桌面,早晚时播报天气。

想做好所有的事,最后却一件也没有做到完美。社会生产分工精细化,提高了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必然。互联网精细专一化,是趋势,也是必然。精细专一不仅是对互联网的合理利用,更是对用户情感上的满足。

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2005年,美国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只有22%,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03公里。宋英杰说,他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一本小册子,内容是提醒气象工作人员面对公众嘲讽,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 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人机交互信息加工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预报时效基本覆盖了10天以内的所有时段,旬天气预报、逐日滚动的7天天气要素预报和3天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已在全国台站全面展开。台风、暴雨、大风降温、沙尘暴、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10多年来,我国天气预报质量评分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按国际通用标准来评,目前对于小雨的预报准确率为60%,暴雨接近20%,台风的路径误差约为120公里。 “虽然有几次出现较大误差,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准确率还比较高。”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据他介绍,北京市气象台1月至3月24小时气温预报(最高、最低气温)的准确率为70.4%;1月至4月13日, 24小时雨雪预报准确率为72.2%;1月至3月24小时5级以上大风预报准确率为84.6%。 气象专家们同时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说,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缺乏能满足精细化的要素预报需求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式的预报时效与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数值预报模式主要还是以国外引进为主。资料同化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是制约我国天气业务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水平不够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能力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和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加深了人们对天气预报信息的依存度。这使得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希望”和“失望”同时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