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天气_盱眙天气40天查询
1.文言文翻译
2.古人留下的霜降时节古诗词大全?
3.断炊在历史
4.回老家小学作文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边塞诗,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文言文翻译
一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统治,点燃起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一时间,"天下从者如流水"。项梁、项羽起兵于江东,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参加了起义,立赵歇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赵国。秦朝统治者对农民起义进行残酷镇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军北上击赵,军于邯郸。赵军不支,退保巨鹿,为秦将王离部所围困。当时,在河北攻赵的秦军,不下三十万之众。而这时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粮草将尽。赵将陈余虽领兵数万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筑营壁自保。其它援赵的齐、燕诸军,也震慑于秦兵的声势,皆筑垒固守,不敢出战。
巨鹿被围之际,赵使求救于楚。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北上救赵。但宋义为秦军的气焰所吓倒,在妄阳(今山东曹县)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进。项羽愤而杀宋义,楚怀王便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先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漳攻秦。继而亲率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沉没,把饭锅砸破,烧掉营舍,只带三天的干粮。项羽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离,经过往返九次冲杀,切断秦军通道,获得巨大战果。秦将苏角被打死,王离作了俘虏,涉闻自焚而死。在交战中,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而援赵的其它诸军则在营壁上观看,惊恐而不敢出战。之后,项羽又不断击败秦军,章邯不得不竖起降旗,项羽声威从而大振。
巨鹿之战,全歼了秦军主力三十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地描述和记裁了这一巨大战役,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渐渐成为流传极广的两个成语。
二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的一次战略性 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 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 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 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军事 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拚凑力量进行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于是进入了最后进攻阶段。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 背景下的产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 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莽王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 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 农民军开始萌发了建立的要求,于是在二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 年号更始。 更始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 趋于被动。
更始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 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 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 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
王莽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就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 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三月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 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 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 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 近昆阳。
当42万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 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 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 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 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 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 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 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 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 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的意见,坚持先攻下 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并傲慢 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40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 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 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 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 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 驰援昆阳。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 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 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 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
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 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 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 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 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 精选勇士三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 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在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 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 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 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也乘势及时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 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 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使得滍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北,昆阳之战就 在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之战,是绿林、赤眉起义中的决定性一战。它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 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42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 起也不过2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 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 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取胜的 深厚政治根源。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 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 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敌军的弱点,攻 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够把握战机, 选择敌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 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三 官渡大战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
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
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
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
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四 赤壁之战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据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不战而降。因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撤退,并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曹操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程追赶,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打败刘备,占领江陵。刘备放弃撤往江陵的,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 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退至鄂县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时曹操据江陵, 将顺流东下,形势紧迫,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说训练好水师八十万,要与孙权在吴地决战。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犹豫不决。诸葛亮对他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孙刘联合,定可取胜。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见的错误,进一步消除了孙权的顾虑。孙权决心联刘抗曹,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指出,实际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且已疲惫不堪。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这些都是对曹操的不利因素。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溯江西进,与顺流而下的曹军在赤壁(历来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相遇(见彩图赤壁之战战场遗址 湖北蒲圻)曹军初战不利,退往长江北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双方隔江对峙。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曹操骄傲轻敌,相信黄盖的诈降,黄盖带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顺风驶向曹船,因风纵火,燔烧曹军船只,火势延及岸上营垒。曹军人马烧溺,伤亡惨重。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狼狈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
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无力南下。刘备通过这次战争也乘机占据荆州大部。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五 淝水之战
316年,西晋王朝灭亡。第二年,西晋的皇族司马睿(rui锐)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汉族地主阶级,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叫做东晋。当时北方出现了十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十六国”时期。到了公元四世纪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国主苻(pu蒲)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形成和东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38十月的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长安城中前泰的文武百官,齐集在皇宫太极殿的门前,等候苻坚临朝,召开御前会议,商讨灭普大计。大臣中除了有一个名叫朱肜(r6ng容)的谄媚附和苻坚的主张外,多数人都认为东晋内外同心,君臣和睦,目前攻打东晋,时机还未成熟,没有必胜的把握。大臣石越说:“晋国不仅上下和睦,而且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看来不可轻视啊!”苻坚听了,心中很不高兴,不禁骄狂地说:“我的人马这么多,只要一声令下,大家都把马鞭子丢到长江里,就能把江水截断。东晋还有什么可作屏障呢?”他坚持出兵南下。
公元38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苻坚征集的各州兵马,共计有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地向东南地区进发。苻坚任命苻融为征南大将军,和鲜卑贵族慕容垂一起,率领二十五万步骑兵为前锋;任命羌族将军姚苌(chang常)为龙骧将军,率领四川的部队沿江东下;命令幽、冀等州兵马由彭城(今江苏徐州)南下。苻坚亲率主力大军从长安出发,一路上人喧马嘶,旗旗遮天;大道上挤满了前泰的军队,连同车辆、马匹、粮草、辎重,前前后后足有几百里长。
九月,苻坚率领的主力军攻下项城(今河南项城),在这里驻扎下来。苻融的先锋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行军,已经到了淮河北岸的颍口(今安徽颍上县正阳镇),并且向淝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寿县境内)西岸的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展开了进攻。
前秦大军压境,东晋宰相谢安和将军桓冲坚决主张抵抗。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战时最高统帅——征讨大都督。谢安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进行抗战部署。他推派谢石代理征讨大都督的职务,负责指挥全军;谢玄担任前锋都督,连同青年将领谢琰(yan演)和桓伊等一起,率领八万名“北府兵”(北府兵,东晋时军府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在京都建康之北,因而称北府;北府兵主要由流落江南的北方农民组成。)沿淮河西上;另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人去增援战略要地寿阳。
苻坚依仗自己的兵多,他不等各路人马到齐,就命令苻融向普军发动猛烈进攻。十月,胡彬的水军还没有到达寿阳,苻融就把寿阳攻破了。胡彬在半路上听到寿阳失守的消息,被迫把部队退到一边是河水,一边是高山的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在这个地势险要的地方扎下营来。专等谢石大军的到来。苻融占领了寿阳以后,一面派兵围攻硖石,一面派梁成率领五万军队控制了洛涧(即洛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在今安徽淮南东)。梁成封锁了淮水,阻止从东面来援的谢石、谢玄大军。谢石命令晋军在离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驻扎下来。
谢石的大军不能前进,被围困在硖石的胡彬水军就孤立了,眼看军粮就要吃光,情况十分危急。为了迷惑敌人,胡彬命令士兵们拿着簸箕,天天在河岸上扬簸沙土,使远处的秦军看见,好象是在扬米,表示自己的军粮还很充足;同时,他又给谢石写了一封告急信,说:“现在敌军势力很大,这里的军粮已经吃完,情况十分紧急,恐怕再不能和大军相见了。”他把密信交给了一个亲兵,叫他乘夜突围出去,送给谢石。不幸这个亲兵在途中被秦军捉住,告急的密信也给搜去了。苻融得到胡彬缺粮的情报,立即派人星夜到项城去报告苻坚,说:“现在晋军人少粮尽,正是打败他们的好机会,应该马上发动进攻,不能叫他们跑了。”
狂妄自大的苻坚正在为攻占项城沾沾自喜,听到苻融的密报,更是心花怒放。当天晚上,苻坚把大军留在项城,悄悄地带领八千名轻骑兵,不分昼夜地奔往寿阳。他到达后,和苻融计议了一下,决定先派朱序到晋军去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透露了秦军的真实情况,并且建议谢石:应乘前秦各路兵马还未集中,立即发起反攻,只要打败它的前锋,挫伤它的锐气,秦军是不难打败的。谢石和谢玄等仔细地研究了朱序的密报,决定派刘牢之带领五千名北府兵,夜袭洛涧。刘牢之是北府兵的有名勇将,他在战斗中,斩杀案将梁成。秦军失去主将,无心再战,晋军乘胜追击。谢石率领晋军主力渡过洛涧,在淝水东面的八公山(今安徽寿县东北)下,扎下营寨。
洛涧方面失利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寿阳,苻坚心中忐忑不安,他和苻融一起登上寿阳城楼,了望晋军的动静。他向东望去,只见晋军阵容严整,旗号鲜明,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他迎风向北远望,恍惚之间,好象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晋军。他感到十分意外,转身对苻融说:“你看,晋军这么多人马,明明是强敌,怎么能说他们是弱军呢!”他连忙下令,要各军严密防守淝水防线,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许渡水出击。其实,八公山上哪里有什么晋军呢,是北风把山上的草木吹得左右摇摆。苻坚因为内心慌乱,造成错觉,误以为是晋军在那里练兵习武哩!这段史实,就是后来“草木皆兵”一句成语的来历。
秦军虽然在洛涧吃了败仗,锐气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人数仍然比晋军多好几倍。晋军只有速决,才有取胜的可能。普将谢玄派人用激将法去对苻融说:“将军领兵深入我境,却沿淝水布阵,这是作持久的打算,哪里是要进行决战呢?如果你们把阵地稍稍向后移动一下,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决一胜负,不是很好吗?”苻融把晋使的要求报告给苻坚,苻坚不顾诸将反对,同意将阵地后撤,以便趁晋军渡河时进行突然袭击,一举打败晋军。
到了约定的日子,苻坚传下将令,叫秦军拔营后退。秦军本来内部不稳,阵势混乱,这一撤更加造成阵势大乱。谢玄等带领八千骑兵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攻击。朱序在阵后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后方部队一听,一时分辨不清是真是,争着选命。苻融赶快跑到阵后去阻止队伍后退,被乱军冲倒坐骑,死于晋军刀朝之下。苻坚看到前线这样大败,吓得丧魂落魄,慌忙跳上战马,混在乱军中狼狈奔逃。晋军乘胜猛追,秦军人马互相践踏,死伤很多。幸存的秦军官兵昼夜不停地奔跑,连头也不敢回一下,甚至听到随风吹来的鹤叫声音也以为是晋军追兵到了。这就是后来“风声鹤唳成语的来历。那时候;正是十一月,天气严寒,这些逃出来的秦兵,在惊慌的同时,更伴随着冻饿,又死亡了不少。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他逃回洛阳时,原来的几十万大军,只剩下十几万残兵败卒了。
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十六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前秦从大举进攻到淝水决战,前后只有四个月的光景,就全线崩溃了。经过这一战,东晋相对稳定的局面得到了巩固,江南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与此相反的是,由于苻坚的失败,前秦随之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乱的局面。
古人留下的霜降时节古诗词大全?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谢玄(343―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著名军事家。
谢玄是宰相谢安之侄,自幼聪慧过人,与表兄谢朗一起,都被谢安所器重。谢安常告诫子侄,并问:“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唯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晋书 谢玄传》)。谢安听后很高兴。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紫罗香囊,谢安对此很是担心,但为了不让他伤心,于是便在一次和他作游戏的时候设法把香囊取到手中,把它烧掉,并劝说他以后别带这种东西,谢玄很听谢安的话,于是从此也不去佩带这一类物什。
谢玄长大后,显示出经国才略,朝廷几次召用他,他都推辞不受。后来谢玄与王珣被大将军桓温召为掾吏,不久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领南郡相,监北征诸军事。
当时北方前秦最为强大,前秦王苻坚四处用兵,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多次侵扰晋国边境。于是朝廷商议要挑选一位能够防御北方的良将。太元二年(377年)十月,谢安便推荐了谢玄。中书郎郗超虽然一向和谢氏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却十分高兴,他称赞道:“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晋书 谢玄传》)。而别人却不赞同郗超的意见,郗超又说:“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晋书 谢玄传》)。于是朝廷召谢玄回朝,任他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谢玄上任后,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然后他鉴于当时晋军缺乏战斗力的事实,招募勇士,组成“北府兵”。他所招募的人多是从北方逃来的农民,他们这些人背井离乡、历尽磨难,有北上抗敌、重返故乡的强烈愿望。经过一段时期的严格训练,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苻坚派军攻打襄阳(属今湖北省),但为晋军守将朱序所阻,顿兵城下,久攻不克。苻坚遂纳兖州刺史彭超的建议,在襄阳以东开辟新的战场,进攻东晋江北各战略要点,威胁晋都建康,支援襄阳战场的作战。七月,令彭超都督东讨诸军事,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令后将军俱难、右禁将军毛盛、洛州刺史邹保率步骑7万攻淮阳(今江苏清江西)、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同时会梁州刺史韦钟进攻魏兴(今陕西白河东汉江南),以牵制西部东晋军。八月,彭超率兵7万攻彭城,晋沛郡太守、龙骧将军戴逯率众守城。晋廷又派右将军毛虎生率军5万镇守姑孰(今安徽当涂),以抵御秦军。
太元四年(379年)二月,谢玄率万余人救援彭城,进驻泗口(今江苏清江西南,即古泗水入淮水之口)。谢玄欲派人潜入城内通知戴逯援军已到,部将田泓自请前往,却被秦军俘虏。秦军用重金贿赂田泓,让他宣传晋军已经失败,田泓装答应。到城下时,田泓告诉城中守军:“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晋书 谢玄传》)田泓遂为秦军所杀。城中守军闻后,士气大振。当时彭超的辎重留在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亲率轻军进攻彭城。谢玄于是扬言要派后军将军何谦袭击留城,彭超闻后十分恐慌,放弃对彭城的包围,返回留城,护卫辎重。戴遁和彭城太守戴逯乘机率彭城人马,随同何谦合力突围,顺利撤出,戴遁带众随谢玄撤回广陵。
同月,彭超入彭城后,遂留治中徐褒守卫,继与俱难会师向南进军。四月,秦将毛当、王显率步骑2万自襄阳(今属湖北)出发,向东与俱难、彭超等人会合,进攻淮南。五月,俱难、彭超攻下盱眙,俘获晋高密内史毛躁之。秦军6万人将晋幽州刺史田洛围困于三阿(今江苏金湖东南)。晋廷极为震惊,速派征虏将军谢石率水军屯涂中(指安徽、江苏境内滁水流域)。晋右卫将军毛安之等率4万人屯堂邑(今江苏北)。秦将毛当、毛盛率骑兵2万袭击,毛安之等溃退。谢玄自广陵出发救援三阿。不久,秦军失败,退保盱眙。六月,谢玄与田洛率军5万进攻盱眙,俱难、彭超再次失败,退往淮阴。谢玄派何谦等率领水军乘潮而上,乘黑夜焚烧了前秦在淮水上铺设的浮桥,邵保战死,俱难、彭超仓皇北渡淮水。谢玄与何谦、田洛共同率军追击,与秦军在君川(今江苏盱眙北)决战,晋军大胜,俱难、彭超只身逃往北方。此次作战之后,朝廷论功封他为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封东兴县侯。
另:大小谢是指南北朝宋时的谢灵运、齐时的谢朓,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世称“大小谢”。
断炊在历史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向冬过渡的开始。这个时节,天高云淡,枫叶尽染,适合秋游赏景。我整理了,欢迎借鉴参考。
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诗曰:“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白居易在《村夜》诗中写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丛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在一望无际的荞麦田上,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李白《静夜思》,则别有一番意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虽非霜降日所写,但月是秋日明,所以必定写于深秋,望天宇湛蓝,皓月当空,月色如水,自然引起诗人的丰富联想。
霜降时节,百花凋零,唯独菊花盛开,争奇斗艳,“撑住残秋是此花”。无怪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诗人们面对草木枯黄的暮秋景色,自然要托菊言志,借菊抒怀。晋代陶渊明,有咏菊名句“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代元稹的“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更是脍炙人口。
宋代李弥逊《晚秋即事》一诗写菊花也颇独到,诗云:“霜树今无一叶留,日边云暗使人愁。独怜扬子湾头岸,犹有黄花恋晚秋。”虽是记事,情极淡泊,怜花之处又不无怜人之意。当然借菊咏志,气魄之大莫过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了,其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漫步婆娑多姿的菊花丛中,虽值霜降时节,寒意盈怀,仍不觉融入一片春光烂漫里。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白露未已,
所谓,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意境深远,诗人创造“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令人产生共鸣。“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由于诗中的“”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用风格明快的语言歌颂了霜打红叶后的秋色之美,表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峻拔之气拂过笔端。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展现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商去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岁晚》
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秋天万物肃杀的景象本来就容易使人悲伤,而霜降时节天气又更是骤冷,对于去国怀乡的人来说本来就伤感,更何况像诗人白居易这样有过起伏沉落的人生阅历的人。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境似和这霜降的节令一样到了暮年,觉得命运已定、无需多言,与寒冷的天气相对应的,是作者心灰意冷的人生态度。
《泊舟盱眙》
唐·韦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冷清而萧瑟,潮水在河岸上蔓延,月光如雪,笼罩着平沙落雁、旅馆鸡鸣。而产生这种冷清萧瑟之情的原因,正是这浓厚的思乡之情。
《列岫亭》
宋·江定斋
倚槛穷双目,疏林出远村。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天地供吟思,烟霞入醉魂。
回头云破处,新月报黄昏。
这首诗描写了霜降时节的深秋山景。倚栏远眺,可以看到村外的疏林,秋气渐深,使秋天的山也多了一份苍健之气,江上水浅。诗人感觉到天地烟霞与其融为一体,,蓦然回首,时间却已是新月黄昏。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霜降前后,气温骤降,虽未到隆冬,但已经是寒气逼人了,所以诗人才有了“颇寒”的感叹。此时,草木凋零,风云变幻,天地之间一派萧索。但诗人却并不悲观,盛衰是自然规律,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
《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宋·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
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
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
《八声甘州》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诗人在秋风凄紧的霜降时节登高临远,满目山河零落,万物萧疏,不由得勾起思乡怀人的愁情。这种愁情却无人可与诉知,更令人伤感悲戚。全词意境舒阔高远,气魄沉雄清劲;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凝练,气韵精妙。
回老家小学作文
历史的流沙的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历史的流沙雷抒雁 ①北京三环路畔有一家书店,叫“知不足”。好名字!是要人去买书、读书。
读,然后知不足。古人的话大体是对的,不读书时,侃侃而论,似乎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知,一翻开书,惊出一头汗,原来尚有那么多事不知;甚至先前以为已知的,却是半知,或谬知。
②这是熟理,不说。以写作人的目光看,翻翻前人的书,忽然能生出些恐惧来。
在我们的前边有多少呕心沥血,三更灯火五更鸡,自以为写下了惊天动地的诗文的人,竟被历史的流沙埋得这等严实。如今说出他们的名字,极少有人知道,说出他们的著述,读过的人万里难得寻一。
③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名家,他撰写的二百二十卷的《石匮书》,是纪传体明史。后又完成了记叙明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的《石匮书后集》,共六十三卷,附录一卷。
张岱自信这些书可以传世,应以金为匮,藏之石室,那种自负,应不逊于今人。 ④历史的尘沙,让人不敢回头,多少创造,多少建筑,都沉沉地埋进了黄沙。
那古楼兰的繁华强盛,让唐帝国如芒刺在背,边塞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唱的是决心,也是艰难,是牺牲。可是如今,我们只能从那漫漫黄沙下坍塌的土丘推认当时的建筑,从未朽的枯骨分辨远去的古人。
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诗文以及由此引起的鸡争狗斗,得来的荣华富贵,享受的声誉名望,一概地归了沙尘。常说历史无情,大概就在于此,它埋葬了多少爱恨情仇。
⑤先前的文人也有过风流,也有过宗派,也有过吹捧和打压,更有过相互围剿与厮杀。可是,一旦时过境迁,一切都风流云散,花落水逝。
历史的无情还在于历史的霸道,不论输家赢家,尽覆黄沙之下。 ⑥文人多狂士,一旦成名,难免“仰天大笑出门去”,要“一览众山小”。
自己写的片言只字,都敝帚自珍,不肯让人雌黄。古人概括为“文人相轻”,可知此毛病由来已久。
加之过于自珍自恋,便有俗语说:“别人的婆娘,自己的文章。”宁肯让美丽给别人的妻子,不可输美文于自己的文章。
看看那些为了获得某种奖誉的寻机奔走,获取虚名后的趾高气扬,便可洞见其心态之一二。 ⑦时代如人,要前进,自然背不动许多陈旧的包袱。
那些先前看来还光光亮亮的劳什子,现在只好扔到一旁让尘封沙掩。 ⑧前边说过的那位张岱先生,是经历了由盛转衰、由红变暗全过程的一个 典型。
⑨这个纨绔子弟,说起先前的自己,充满了夸耀和感叹,他说他“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看看,真是人间的一切繁华和欲望都集中在他身上。
可是,历史弄人,明灭清立,先前的繁华尽被风吹雨打去,张岱一下子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年过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这就让他回首往事,不能不恍如隔世了。 ⑩历史的流沙,把他的自负、狂傲、才华、富贵、虚名、心血,统统掩埋。
?当然,历史并不虚无。当我站在秭归,站在屈原高傲孤愤的塑像前边;当我站在李白墓前,站在那方千古巍然屹立的墓碑前,我就想到,其实,许多大的文人和大的思想家,他们是高耸的山峰,是根深叶茂的大树,历史的风吹过,它们不会动摇。
沙尘只会匍匐在他们的脚下,无法遮蔽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存在反倒丰富和深厚着历史。
我想说的是诗人也罢,文人也罢,来了,如春花开绽;去了,如黄叶飘落。留下的只是果实,即你安身立命的作品。
这果子能否在许多年以后重新萌芽,则在于它的生命含量。你现在的奔忙,其实对它能否恒久无助。
?前些年,有人将自孔子至今的文化名人,归统齐数了200名。新中国建立前是150名。
算一算,孔子至今将近3000年,大约15到20年出一个名人。一个世纪也就四五个人。
但当今却占了50名,许多小弟弟、小妹妹也孔子一般入了名籍。我想新中国的文学成就即便很大,与历史比,未免过于乐观了些。
?冬天到了,寒风又起,窗外呼呼啦啦吹起些黄叶。塑料袋也好风凭借力,飞上了枯树枝头,远远看去,竟像是花簇一般灿然。
(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从“知不足”书店落笔,谈古论今,抚今追昔。既写“我”的不足,“尚有那么多事不知”,又写当下中国文坛的不足。
B.开篇的“惊出一头汗”和第②段中的“生出些恐惧”,都是因为“我”翻书时才知道自己有很多事不知或者一知半解、谬知。 C.张岱的自负不逊于今人,他的著述甚丰,而晚景凄凉,作者认为无情的历史流沙掩埋了他的自负、狂傲、才华、富贵以及文学成就等。
D.屈原、李白等许多大的文人和大的思想家,留下了许多安身立命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恒久的生命力,说明了历史并不虚无。 E.文章将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文化名人的数量进行对比,含蓄地批评了当今中国文坛过于乐观的心态和追名逐利的现象。
17.为什么说“历史的尘沙,让人不敢回头”?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18.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语言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4分)19.文章以环境描写结尾,有关塑料袋的描写特别引人。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丐帮武侠中,丐帮号称天下第一大帮会,盖天下历朝历代,无有不沦为乞丐之人,聚伙为帮,打抱不平,举止介乎正邪之间。
至于宋末,丐帮帮主举抗金义旗,以民族大义为重,开创出一番事业,终成为武林泰斗。成为江湖上第一大正派。
丐帮帮主的打狗棒法一脉单传,以玉竹杖为帮主帮主信物。降龙十八掌更是名扬天下。
之一、乞丐的文献记载后汉书 独行传曰:「向栩字甫兴,河内朝歌人。向长之后也,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不好语言,而喜长啸或骑驴入市,乞丐于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乞食于野,野人与之,公子怒欲鞭之。」龙城录载有「一日,伊水上遇一丐者。
」稽神录有云:「安陆人性毛,善食毒蛇以酒吞之,尝游齐鲁,遂至豫章,桓弄蛇于市,以乞丐为生。」足见是先有乞讨的行为,后有行乞的身份;唐代元结著丐论,自称:「游长安与丐者为友。
」由此可知以乞讨为生的职业乞丐,可能最早出现在六朝。东京梦华录形容开封城「诸行百户,衣着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
」所谓规格者,大概是指穿著制式服装在特定地区或针对特定对象行乞,并受到团体的约束,要尽规定的义务。宋元话本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描述杭州城里的乞丐团头金老大,他手中的杆子是领袖的标记,统辖全城的叫花子,证明在宋代丐帮已然成气候,是具有某种程度组织规模的社会群体。
「这般丐户,小心低气,服著团头,与奴一般,不敢触犯。」想见当时的丐帮纪律严明,丐头的杆子一直沿用到清代,不仅象徵权力,还可以执行帮规,惩治违规的乞丐。
之二、讨孔子的人情据说孔子当年曾在陈国断炊,接受范丹的 济才不致饿死,因此后世的乞丐供奉范丹为祖师爷。他们挨家挨户向门上贴有春联的商户乞食,替祖师爷向孔子的徒子徒孙讨回一点人情,东汉的范丹是历史上著名的穷汉,和春秋时代的孔子竟也能扯上关系,当然是穿凿附会以讹传讹的结果。
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吗中国历史上的丐帮大揭密 丐帮源流考 之一、乞丐的文献记载 后汉书 独行传曰:「向栩字甫兴,河内朝歌人。
向长之后也,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不好语言,而喜长啸或骑驴入市,乞丐於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乞食于野,野人与之,公子怒欲鞭之。
」 龙城录载有「一日,伊水上遇一丐者。」 稽神录有云:「安陆人性毛,善食毒蛇以酒吞之,尝游齐鲁,遂至豫章,桓弄蛇於市,以乞丐为生。
」 足见是先有乞讨的行为,后有行乞的身份;唐代元结著丐论,自称:「游长安与丐者为友。」由此可知以乞讨为生的职业乞丐,可能最早出现在六朝。
东京梦华录形容开封城「诸行百户,衣著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至於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所谓规格者,大概是指穿著制式服装在特定地区或针对特定对象行乞,并受到团体的约束,要尽规定的义务。
宋元话本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描述杭州城里的乞丐团头金老大,他手中的杆子是领袖的标记,统辖全城的叫化子,证明在宋代丐帮已然成气候,是具有某种程度组织规模的社会群体。「这般丐户,小心低气,服著团头,与奴一般,不敢触犯。
」想见当时的丐帮纪律严明,丐头的杆子一直沿用到清代,不仅象徵权力,还可以执行帮规,惩治违规的乞丐。 之二、讨孔子的人情 据说孔子当年曾在陈国断炊,接受范丹的 济才不致饿死,因此后世的乞丐供奉范丹为祖师爷。
他们挨家挨户向门上贴有春联的商户乞食,替祖师爷向孔子的徒子徒孙讨回一点人情,东汉的范丹是历史上著名的穷汉,和春秋时代的孔子竟也能扯上关系,当然是穿凿附会以讹传讹的结果。 近代乞丐供奉朱元璋的愈来愈多,朱元璋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洪武,幼时孤寒,被送到元觉寺当和尚,但命运多舛的朱元璋又被逐出庙门,落到挨户乞讨的地步,传说敲打牛骨头就是从他开始。
穷家门的人称那牛骨头为「太平鼓」,上面有十三个小铜铃,相传一个铜铃可吃一省,十三个铜铃可吃遍全国十三个省份。当年朱洪武曾北上进京赶考,未中功名,途中忽患伤寒,幸获穷家门人救助始愈。
当上皇帝后的朱洪武传旨,从此乞丐使用安上十三个铜铃的太平鼓。 另有一说,唱花鼓行乞源於朱洪武平定天下后,为恢复家乡凤阳的元气,不惜迁徙江南富户十四万至凤阳,并严律私归者有罪。
由於连年征战,田地荒芜,凤阳地方流离失所沦为乞丐者甚众。於是移居於此的江南富户每至冬季必扮成穷家门人,藉行乞潜归原籍,久而久之竟以行乞为业。
一首花鼓歌谣唱得好:「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背起花鼓走四方。」 丰衣足食的太平岁月,只要掏掏炉灰、倒倒溲水,穷家门人不难在富贵人家的伙房混口饭吃,甚至将厨余打包带走。
遇到喜宴节庆,说唱逗笑逢迎些吉利的顺口溜,更能讨得酒食或赏钱,乐上好一阵子。 当乞丐也得拜师,乞丐头权威无限,负责地盘分配,小乞儿若是不能按时孝敬头儿,挨顿打骂事小,被赶出地盘成为流丐是常有的事,甚至遭受帮内私刑丢了性命,所以「高高山上一根棒,好活一阵是一阵。
」 沿门乞食的叫化儿乞丐,不论男女老少、瘸瞎聋哑,都是如包换的穷家门人。乞丐组织门户森严,分行分类,行有武行、文行;武行有叫街丐、钉头丐,柱头丐、蛇丐等,甚或强讨硬要恶形恶状;文行有响丐(打太平鼓、打竹板说数来宝、唱花鼓等)、吹乐丐、诗丐等哀乞者皆属之。
之三、丐帮开码头 历朝偶见丐帮陋习,每年旧历二、八两月,或是端午、中秋、农历年三节期间,乞丐头公然带领成群结队的乞丐进入城中,向市面上的商户们强打秋风,索讨规费。凡是纳了捐的店铺,丐头就「出一葫芦式之纸给商店,使 於门,曰:「罩门」。
罩门所在,群丐不至。 其文有:「一应兄弟不准滋扰」字样,或无文字,仅有符号。
商店既 此纸,丐见之,即望望然而去。」大门贴上红纸黑字的丐条,管保平日没有叫化子再敢登门勒索钱财,就像贴上门神驱鬼一样有效。
若是遇到不肯交纳丐捐的人家,乞丐头会支使群丐终日登门强索硬要,闹得家宅不安鸡犬不宁,非妥协不可。为了避免他们捣乱滋事,官府对他们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非但人数众多,并且一点都不怕被抓进牢里去吃公家饭。
因此,丐头按季带著徒弟逐户收取丐捐,平时遇到红白喜事就伸手索讨喜钱,帮徒日增组织愈密,大丐头俨然成为帮主,划界线分地盘,以防止外来的饥民穷汉来占码头。为了做好与地方 *** 之间的公关,惯例将丐捐分为五份:丐头一份,群丐合分三份,其余那一份当然就是用来孝敬当地官府。
之四、中的丐帮 丐帮是最常见的帮派组织之一,人数众多、分布极广、势力庞大是其特色,因此号称天下第一大帮。 凡是叫化子皆属丐帮,除强济弱,重诺守信,为江湖上著名的正道组织。
由於帮众分布极广,眼线甚多,耳目灵通,故在搜集敌情,传递讯息方面颇有所长。 通常丐帮帮主拥有代代相传的高绝武功,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打狗棒法」和「降龙十八掌」;其他丐帮人物武功博杂不一,玩蛇者或擅弄毒,嗜酒者或能施展「酒。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潮是有多可怕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寒冷期,期间冻死的人不计其数。
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 1000 年到公元前 850 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个寒冷期,相关史料几乎没有。
只有在《竹书纪年》中,记载了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没有直接说下雪,而是“雨雹”,“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记载中都能够看出来当时的天气极度寒冷。到了第二个寒冷期,大雪记载的逐渐就多了。
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 600 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 4 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记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 2—4 ℃。
当时正值荒年,再加上这么糟糕的雪天,连皇宫粮食都断炊了,李晔只好命令宫人,在宫中支起一个小磨,自磨豆麦充饥,“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饿死,民间灾难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 1000 年到 1200 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 1111 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 年、1178 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宫架都压折了,一周后的二月初三又是一场“大雨雪”,导致“泥途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
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 1300 年到 1900 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1329 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 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全国好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冻死人记载: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一带,“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冻死”;安徽怀宁等地,“冻绥死者甚众”;江苏盱眙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等地,“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古代人怎么熬过这些寒冷期的呢?
穷人 出门穿短褐 家里取暖用灶灰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国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同时配备有火盆等取暖设施,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穷人在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贫穷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来御寒,褐是一种衣服的料子,属于麻制品,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
达官贵族过寒冬 爱穿狐裘和貂裘
唐宋时期,一些官员或富裕人家已经用上铜制手炉或者脚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
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
皇宫墙里建火道 堪比中央空调
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取了更多科学的方法为皇宫供暖。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割袍断义的历史故事割袍断义的原型是割席断交,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个饱学之士管宁和好朋友华歆共园中锄菜,华歆管宁两个,在园中锄菜,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
但是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
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过了几天,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
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
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这个故事也就是后人割袍断义和划地断义的原型。表示两个至交好友或者同胞兄弟划清界限,不再为伍。
回老家小学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回老家小学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晚上,我就要回老家了,妈妈为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零食,我很开心。但是,爸爸妈妈因为过年要加班不能和我一起回去,我很遗憾,但也没办法。所幸我也不是一个人回家,有姨妈带着我。到了老家后,我想爸爸妈妈一定会想我的,我也一定会想念爸爸妈妈的。
老家有我的姐姐,还有外公外婆,他们也很想我,对我也都很好,叫我过年一定要回老家过,虽然我舍不得爸爸妈妈,但我想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多,所以有姨妈陪着,我也就回去了。老家还有我的两个表姐,一个表哥,一个表弟,他们也很想我回家跟他们玩,这我也很高兴。还有我的很多堂兄弟、堂姐妹。因为我的爸爸没有姐妹,但有兄弟四个,这次回家我都能看到他们,跟他们玩。爷爷奶奶最疼我了,因为我离他们最远,在一起的时间最少。当然也是我最想念的,这是我要回去的最大原因。外婆还养了很多鸡、鸭、,还有一只狗,五只小狗,很可爱,我很喜欢的。
这次我回老家过年,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但我想我一定会很开心的。
我的老家在梅州,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今年暑我和爸爸一起乘车回老家,我们坐了一天的车,终于到了老家,我爷爷、奶奶可开心啦,因为我们已经有三年没有回去了。
我们老家周围有很多山,山上有许多树木,绿绿青青的,很是好看。我们经常爬到山上去,山林间空气清新,我恨不得多吸几口。一路上还有五颜六色的花,知名的,不知名的,目不暇接。我随手摘了一朵蒲公英,对着它吹一口气,蒲公英飞得到处都是,这情景被我爸爸用相机记录了下来,变成了永恒的记忆。一路上还照了很多相片,好玩极了。
暑刚好是稻米收割的时候。我看见那些农民伯伯在收割水稻。他们把成熟的金**的水稻,用镰刀割下来放到篮子里,然后挑到打禾机的旁边,把它一粒一粒的脱出来,晒干后放起来,要吃的时候,再用碾米机把它碾成白花花的可以做饭的米。我看到农民伯伯那么热的天气还在干活,满头大汗的,使我想起了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的心里,不禁对农民伯伯产生了敬佩之情。
回家的几天,过得真快,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爷爷、奶奶。希望他们健康长寿,以后我还会常常去看望他们。
今天是星期六,天刚亮,爸爸就开着刚买的新车载着我和妈妈踏上了回老家的路途。
一路上听着悦耳的音乐,顶着濛濛细雨,带着放飞的心情,只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我非常美丽的老家——盱眙。
说起盱眙,那名气可大了,盱眙龙虾,全国都是相当有名的。那红红的战袍、鲜美的虾黄、松嫩的虾肉、诱人的香味……别说吃了,就是闻上一闻,噢!还是别再说了,再说我可要替你准备擦口水的纸巾了。
我们冒着霏霏的细雨,忙碌在盱眙的各大景点——铁山寺、明祖陵、第一山、都梁公园、淮河风光带……我们盱眙可是有名的山水之城,整个县城被青山环绕,玉带镶嵌。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处处繁荣的'商业中心……哇!我骄傲地告诉你,这么美丽的盱眙,可是我的故乡噢!你要是到我的老家游玩,我一定给你做导游!
一转眼,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踏上了回南京的路途。一路上,我的心情特别舒畅,回老家的感觉真好!
春节即将到了,我们一家回到了老家福建过年。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年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天,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我们在福建老家的门上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的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
我买了一些烟花和小朋友在大街上放烟花,烟花在劈里啪啦声中绽放着火花,我和小朋友们围着烟花高兴的唱着歌,跳着舞,笑着看烟花。许多人提着礼物在街上走着,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我猜想他们应该是去亲戚朋友的家吃团圆饭吧!
我们家一般是在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伯母和妈妈在厨房准备着饭菜,要准备丰盛的饭菜,有鸡、鸭、鱼。饭菜拜上桌后,我们再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吃,伯伯、爸爸端起酒杯祝酒,表达新春的祝愿,一家人坐在餐桌两旁,说着一年美好的事物,我还收到很多红包,我好开心呀!
您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开心啊!
今天我和妈妈要一起坐火车回老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吃了早饭我们就匆忙的来到了火车站。车站里的人真多啊!妈妈让我找个座位坐下她去买票。队伍排得很长,妈妈排了好久才买到票。到了九点门终于开了,大约20分钟后火车响着汽笛慢慢的停了下来,我和妈妈一上车就感觉一股凉气向我们扑来,车里真舒服啊!不久火车伴随着况且况且的声音向前开动了。
车上有卖吃的,有卖喝的,妈妈给我买了一袋小吃。透过车窗我看见一条条河流就像一条条缀满闪光宝石的飘带,深深扎在山谷中间;那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山岗上。一座座山峦被我们甩在身后,那风景真美啊!不知不觉的火车驶进了密云,我冲着一座美丽的塔大喊:“妈妈,快看好漂亮的塔。”妈妈高兴的说:“那是野仙塔现在已经是旅游景点了。”
伴随着又一声的长鸣火车停在了密云车站,我们一下车爸爸已经来接我们了。
要过年了,家家忙着走亲访友,我家也不例外,忙着买买年货,购购新衣。我和爸爸今天回老家,看我爸那个乐啊,嘴都咧到耳根了!我们带着一大堆礼品,踏上了回家之路。
路边的的树枯枯,大风一吹,声音如同痛苦的 *** ,弱不禁风!路越走越无聊,在车里一上一下晃荡,我的大脑早成一片糊米汤了!终于到家了!奶奶养的狗狗前来迎宾,它们正摇着尾巴想我问好呢!奶奶摸着我的头笑眯眯地说:“孩子啊,又长高了!”我看到家里又变了模样,宽敞的客厅里放着舒适的新沙发,收拾的十分干净,地面上没有半点灰尘,电视橱上摆着新买的液晶平板电视……
家里的一切都变了模样,我还真有些不适应呢?躺在舒适的牀上,睡意一下子上来了!那牀实在是太松软了,一跳弹老高!被子上“百花争艳”又厚又暖和。社会在快速发展,新农村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早上,爸爸赶快把我叫起了牀,对我说:“我带你去看一个惊喜!”我走到一个面袋前,爸爸又说:“你打开看看,有什么惊喜?”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袋子,哇!是一只漂亮的大白鹅!
我准备把鹅抱起来,爸爸连忙说:“别抱,它会啄你。”爸爸把鹅赶上了楼,放到阳台上,这天也下着雨,我没打伞就跑了出去,鹅的习惯真奇怪,它用一只脚站着,不知道另一只脚到底藏到哪里去了。鹅刚来还不适应环境,它先四处看看,然后喝一点天上下下来的雨水,鹅喝水时把脖子弯下去,然后用扁扁的大嘴伸到水里一点一点地喝。我拿了一点油菜给鹅扔过去,鹅叼起油菜一下子就吃了进去,嘴还一动一动的,它应该在嚼油菜。大白鹅长了一身雪白的羽毛,头顶上有一个红红的大包,像带了一顶红帽子,脚是黄澄澄的,好像一把黄扇子。大白鹅走起路来一摇一晃,样子特别可爱。第二天雨停了,我出去放鹅,鹅跑进了一个水田里,我过去追它,还差点掉进了泥坑里。我好不容易才把鹅赶回了家。这时,爸爸过来跟我说下午就要回北京了,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小鸭子和大白鹅。真想再多住几天!
我和爸爸一起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湖南。
暑回老家在今年的暑里,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老家-----三联。一下车,我便看到了一棵棵大树肩并肩,一株株小草手拉手。天空湛蓝而又深远,小鸟的歌声美妙而又动听。在这里一辆辆私家轿车早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小巧而又精致的自行车。城郊的化工园区早已没了踪影,一幢幢高楼大厦也不见了,看到的都是一间间矮小的老楼屋和小平屋。我深呼吸了一口,啊!清醒的空气直入我的心脾。我顺着一条田间小路欣赏着四处的风景。
一路慢悠悠地走着。一阵风吹来,我脚边的小草便随着风扭动着自己纤细的腰,跳起了优美的舞蹈,青蛙和杜鹃鸟也进行了一次唱歌比赛。伴随着美妙的歌声,我继续向前走去,看见了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我完全沉浸在了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突然,从远处的田野里传来的几声犬吠,把我又拉回到了现实。我擡头看了看火红的太阳开始西沉,心想: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家了。我挥着手,向大自然告别。
母亲和父亲好久都没有回老家看看奶奶了。所以父亲就带着我们回到了老家!一回到老家,只见奶奶正准备迎接我们的到来,把饭都做好了就等我着们了。一转眼的时间新年就要到来了。父亲母亲又开始忙碌起来,因为他们要迎接新年的到来,买炮和贴对联!
炮买好了,对联也贴上了。一到晚上父亲就拉着我们到街上放炮,每次一桶炮放完以后,那些调皮的孩子就围到那些还没放的炮的周围看,看看下一桶炮会是什么。准备点的时候那些孩子又会围到那里,觉得很好奇。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啊!!每当他们看见美丽的烟花的时候他们会说:"哇!好漂亮啊!!!"因为他们生活在农村里,没有见过烟花。所以当他们看见这些烟花的时候会觉的很漂亮。
老家过年的方式真多啊!!!!
在一月的三十一号,我、爸爸、哥哥和妈妈一大早的就来到了我的老家——湖南耒阳。
那天天气比较冷,但在我心里也是阳光明媚的。风呼呼的叫着,听妈妈说外婆知道我要来,一大清早就在门口等我。见到我又亲又抱的,开心的不得了。她说:“哇、宝贝怎么长这么高了?但还是瘦瘦的。”又说要给我做一顿饭。外公说道“去外头吃吧,你也不用这么忙!”“不用不用,外头不健康。”婆婆说。非要自己做,外公斗不过,就同意了。
中午12点,外婆在做饭,阿姨与妈妈帮忙做,表妹和表弟在看动画片,表姐与表哥在写作业,表姑和表舅在聊天。而我,嘻嘻在看手机。
不久,饭做好了。有鱼,有肉,有,有香菜,有米饭还有粥。大人们有说有笑的,我们则边听边吃。呀!我那不爱吃饭的表姐怎么吃的这么香呢?原来他吃饭就要去城里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我们就送走了最后一片黄昏。夜幕降临,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头有说有笑。就这样,我们便在安详、快乐的玩耍聊天间度过了一天。
当他们疲倦的时候,我悄悄地来到小溪旁,望着天上的那一轮明月我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