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平江天气预报15天最新消息_湖南平江天气预报15天
1.苏州的旅游简介
2.湖南石牛寨8月10日天气预报
一、江南水乡的历史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
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
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我国江南六个著名的古镇有江苏的周庄、同里、角直(音陆直),浙江的西塘、南浔和乌镇,这六个古镇也都是水乡,都有非常深的文化底蕴,西塘位于嘉善县,乌镇位于桐乡市,南浔位于湖州市(湖州也是湖笔的产地)。这六个古镇都集中在太湖的东南方向,周庄和角直相距四十多公里,同里与周庄的水路也只有十多公里。
二、江南水乡起源于哪个朝代,要详细的
东晋
长江成就了江南。 江南,字面上的含义为江的南面,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江南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古今中外学者从未统一过。 广义的江南,指宜昌以东,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狭义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长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在古代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广义的江南在现代也使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江南就指广义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楼(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和南昌的滕王阁)中所说的江南即为广义上的江南。 狭义的江南,是指被文人美化了的江东地区,即除去福建省与浙江南部的南京至苏州、杭州一带为核心的地区,包括长江以南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东北地区。长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地域的组成;而并非长江流域却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及钱塘江以东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地区等。
文化意义的江南,文化意义上特指的“江南”,即狭义的江南,地域相当于江东地区,包括江苏南部(及扬州)、上海地区、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地区。自东晋中原士族衣冠南渡、中华定都金陵起,江南地区便取代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核心地带。
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称。位于秦淮河的夫子庙是纪念孔子的庙宇,夫子庙建筑群中的江南贡院在古代为科举考试的考场,是江南科举文化的象征。 江南有许多著名的书院。重要的有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东林书院、明道书院、茅山书院等。 从古至今,歌咏江南的大量文学作品构筑了中国人想象中的“江南”。著名的有白居易的《江南好》,苏东坡的《望江南》。 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和吴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吴语有时也被称为江南话,吴语和雅言融合而成的官话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官话。 著名园林 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兴盛于明清。以苏州市、扬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湖州市、上海市、嘉兴市、杭州市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以苏州为最多。 江南园林通常为私家园林,玄武湖是当代仅存的江南园林。
三、江南水乡,有哪些古镇历史比较悠久,还保留原来的文化气息说起江南之美,就不得不说那古香古色的水乡古镇~无论是流年似水的“乌镇”,或是清新典雅的“西塘”,亦或只是一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静默的水乡小城,都能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梦境和唯美~ 江南古镇有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从宋代保存下来的江南水乡古老建筑,迂曲如网的小河及河上各种结构的石板拱桥,青石板长巷上挂满灯笼和彩旗的遮雨长廊,琳琅满目的水乡风情伴随着诱人的各种江南美食,都在邀请你到此一游,留下眷恋和怀念,回忆在廊桥中品品茶、听听雨、发发呆的美好时刻,享受一种渐渐远去的古雅情怀。 这里四季分明,春天的花红柳绿,夏天的荷韵书香,秋日的硕果飘香,冬日的浅雪轻霜,无论怎样去看:都是一幅淡远宁静的水墨丹青画卷。
江南水乡古镇--六大水乡古镇周庄 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整的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 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
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百座古风犹存的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张厅。同时,周庄海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它们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水乡风情图。
周庄,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了中国第一水乡的代名词。 随着网络的传播,直达车旅游网的工作人员发现,盛名之下的周庄,游人蜂拥而至,使其白天热闹非凡,晚上则清静寂寥的强烈反差。
而在日夜相交的清晨和黄昏,却是周庄最美丽的时光。没有白天熙熙攘攘的游客,也没有夜晚的清寂,有的是水乡固有的宁静简单的生活,爱上周庄就从日夜交替那段美妙时光开始,让你体验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韵味。
爱上周庄,不再是传说……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是刘若英亲笔写下的话。从《似水年华》到《心中有鬼》,一个水乡小镇--乌镇与这个小资情调十足的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要来过,便不曾离开,何况是,惯看了乌镇的春夏秋冬,更不对别处有一点的眷恋。午后,倚在阳光下,青花瓷的茶壶,一杯白菊茶,坐在那里写明信片,于是成了乌镇最宁静的一刻…… 乌镇自古繁华,千百年来,古镇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镇内民风纯朴,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镇又有其它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乌镇由此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乌镇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古镇。 乌镇水乡风貌完整,保持了完整的江南水乡格局。
乌镇民俗风情浓郁,是反映江南水乡生活的活化博物馆。同里 同里的清晨是从河流开始的。
水边人家醒得早,他们有的在门前小河里洗洗涮涮,有的洗衣服,有的在洗菜,还有的在望着天,穿着棉质的睡衣,带着慵懒。 对面不远,有个老太太在洗马桶。
看来,这是古镇人们的生活方式,应该叫“一水清”吧。同里的河流便在这些声响中醒过来,动起来。
古镇清晨有雾,街上行人不多,只有早起的老人背着手慢慢地踱步,偶然也有早起锻炼的人们从面前跑过。一切安详而又宁静。
路上的行人从容与安详,小镇舒缓的节奏让我很受用。 河岸上,早起的人们在升炉子,一股股青烟慢慢向空中飘散…木渎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
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
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 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南浔南浔古镇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北濒太湖,东与江苏吴江市交界。
水陆交通便捷,318国道、长湖申航道横贯东西,距上海、苏州、杭州均在百公里上下,镇区面积34平方公里。 1991年,南浔名列浙江省15个历史文化名镇之首。
南浔镇巳被我国向联合国推荐为世界文化遗产。江南的雨最让人难以招架,水乡的小镇当然也不例外。
春天突如其来也就在这并不恼人的细雨中,它湿润了小镇里的光滑如镜的石板路,抹绿了老屋旁的乌桕,屋檐下,落到青石缸里的是有节奏的雨滴声,古宅厅堂粗大的冬瓜梁上,是忙着衔泥筑巢的家燕……“江南春雨润如玉,往来不湿行人衣”,雨伞是可有可无的,初春细雨的时节,最适宜在湖州南浔镇里徜徉,小镇没有什么浓烈的色彩。 湿滑河埠头泛着幽幽的青色、承载过无数关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温馨故事,小巷的石板路已经被路人的各种鞋子打磨得光可鉴人,那是一种厚重而不浮夸的棕**,像是传世古董上的包浆……西塘 西塘古称胥塘,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吴越两国相争的交界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故有吴根越角之称。
这里河流纵横,环境幽静,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古河道旁边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古色古香的古民居重重叠叠;1000多米造型古朴的廊棚,一色的黑瓦盖顶,沿河而建,连为一体,俨然是一派古风犹存的情调。
廊棚和古弄堪称西塘“双绝”。西塘人对家乡的描述。
四、江南水乡民居特点一、总体概括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二、建筑结构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三、反映文化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四、形成原因 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5.南方水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五、举例介绍 周庄民居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壁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
五、~~~~急~~~~~江南水乡的历史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
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
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 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
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我国江南六个著名的古镇有江苏的周庄、同里、角直(音陆直),浙江的西塘、南浔和乌镇,这六个古镇也都是水乡,都有非常深的文化底蕴,西塘位于嘉善县,乌镇位于桐乡市,南浔位于湖州市(湖州也是湖笔的产地)。这六个古镇都集中在太湖的东南方向,周庄和角直相距四十多公里,同里与周庄的水路也只有十多公里。
六、跪求描写江南水乡,或者古镇的文字,笔调细腻的一转弯,绿中带些氤氲的水气扑面映入眼来.藏书楼,小莲庄,一文气,一清雅,紫藤长廊簇着书香,荷香四溢映着厅堂;还有曾做过蒋介石媒人的张静江故居,二十年代就有了西洋跳舞厅的张石铭故居.徜徉其间,想 象着当年大绮华,感叹着……南浔,让人着迷. 蜿蜒的廊棚,长千余米.沿河廊下,是一幅幅小镇民居图.门,大开着,绣花的,做画的,悠闲吸着烟闲坐的,还有人把桌子搬到了外边,临河小酌,或者泡杯茶,优哉游哉.有小船摇过石桥,滑向远处…….石皮弄,奔一回吧,在那窄窄的深巷,依稀听履声倥侗;八珍糕,养人呢,带上几包回来…….西塘,一幅江南水乡水墨画,让人去了还想去. 茅盾先生,故居在乌镇.《林家铺子》《春蚕》《子夜》,想必大家都熟知吧?先生已作古,文章长流传.来先生故居看看吧,或许,收获能出乎想象.乌镇,大手笔,高起点开发了旅游,民俗文化游的特色颇吸引了不少游客.乌镇的小吃姑嫂饼还有段故事呢,乌色的建筑也有传说.其实,姑嫂饼并不比上海的桃酥味道更好,绿水上的乌色房屋也不见得多少肃杀.可是,因了有传说,有故事,就显了独特的魅力.哦,还有,别忘了带些菊花回来,这里可是杭白菊的产地呢. 同里,水乡,桥乡,鱼米之乡.曾经的“江南四大米市”之一.两堂三桥作标志,婚娶、孩子满月,走三桥图吉利,是这里的习俗;退思园是古典园林中贴水园的经典之作,漫步园中,移步景换,更妙的是,沿池无栏杆,水近岸齐,微风吹来,仿若行于绿波上,不觉的就轻盈了起来.难怪,这里做过4数十部剧的外景地.这里还出了1状元,38进士,80举人,一个小镇,出了如许多的名人、士子,深宅大院不会少,现存仍有明代建筑10余座,清代建筑数十处呢.《珍珠塔》的故事,就源于此地. 周庄,因了陈逸飞的双桥,名气早已飞出了国界.却也因此,周庄成了一个大市场.初识周庄,是18年前,名气尚无,双桥宛然,静静的迎着人,载着人,它,只是交通之用.如今的双桥,成了景点,附加值高了,却也闹了,不知是值得喜?还是忧?沈厅的楼板,不知可经得日复一日众多游客的踩踏?花生糕,也不如当年的美味了,泛滥的万三蹄,也让游客倒了胃口.据闻,周庄 *** 正在调整周庄旅游发展的格局,期望着能在不远的将来,还游客一个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镇. 锦溪----陈幕----锦溪,古镇名字的变化,诉说着历史的脚步.从皇帝的陈姓妃子病势葬于此,锦溪改名为陈幕,到旅游开发,古镇发展,回归为锦溪,其实,也是古镇人生活的期望吧.镇外湖中的陈妃墓见证着古镇的进程.今日的锦溪,游人如织,而古镇,却依然保留了清幽.街头,也有店铺,可,仍多为自家所制的土特产:虾干,马兰头干,南瓜糕,袜底酥.廊檐下,沿着河,摆着小桌,木质的,看去有年月了,已经看不出漆色,却就是茶馆的延伸,花上几元,坐上半天,看着水中的涟漪,和镇上老者随意聊着,一时间,仿佛就穿越了时空 ,俗世,浮躁,是那么遥远…… 灵岩山下,有古镇,名木渎.为了当年的吴王销魂,有了馆娃宫,有了木渎名.古镇上闲逛逛吧,毕竟开发日子不长,游客尚不很多,可以从容的在严家花园赏花,可以从容的在虹饮山房看看皇帝圣旨的模样,可以从容的欣赏着苏绣的精美,可以从容的拍照不必担心背景里有很多游客一起“合影”.再去爬爬近在咫尺的灵岩山吧,每个毛孔都张开吸着山风的清凉,那叫爽!。
七、古诗中的江南作文江南水乡是多情的,柔情的。
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曾描绘了江南春景:千里江南,莺飞草长,绿叶红花,鸟语花香,山村傍水,城郭依山,春风浩荡,酒旗飘拂。其中有山水,花草,禽鸟等自然景观,还有城郭,村庄,酒旗等人文现象。
江南不仅极其秀美,而且人烟稠密,十分富庶。可见江南水乡对人是多情的,柔情的!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
桥与水把江南演绎的如诗如画,浑然天成。水是江南水乡流动的梦,潺潺的流水技术展开柔弱的丝绸,在微风下飘扬飞舞,在大地上欢快的奔跑。
而水是江南水乡停住的梦,奇巧的身姿就是精灵飞舞的轻灵的翅膀,在阳光下透明而朴质,在细雨中清雅而迷离。江南水乡对水,桥是多情的,柔情的!江南的雨是有灵性的,灵性的河是有诗情的,那雨从久远久远的历史的时空里落下来,有些凝滞但也有些明丽。
江南的雨落在瓦砾上。就像丝竹的声音,忧“怨”急“缓”。
那河里有江南的思绪,也有江南的灵魂,要不烟雨里江南怎么会是另一番情韵呢?当你撑着雨伞走过小桥,走过长长的古巷。一定会让你生出一点淡淡的惆怅,生出一种隐约的怀想。
丝竹声里评弹又是江南的另一景观,长长的古巷,古老的石桥,悠悠的碧水承载着历史的感怀。江南的灵魂在水,在石桥,在古巷,在人的内心深处。
这就是江南,如诗如画的江南,引起诗人思绪和诗性的江南,它是多情的,柔情的。也难怪有白居易的这首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苏州的旅游简介
湖南省绝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冷暖空气在境内剧烈交接,天气复杂多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春季、秋季低温、冰冻、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很大。据统计,从1988~19年间,全省因气象灾害每年平均损失约153.77亿元,其中1996年达508亿元,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0.5%。
10.1.1 干旱
(一)干旱特点
湖南干旱四季均有,出现频繁,危害最大的是夏秋干旱,其中又以秋旱为甚。由于气候、地形、土壤、水利、耕作制度和抗旱能力等不同,造成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以湘中丘陵地区最为严重,包括隆回、邵阳、邵东、衡阳、湘乡、双峰、涟源、新化、新邵、宁乡、长沙、望城等县,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旱情比较少见的是湘东南和湘西南山地。
从干旱出现次数和频率来看,以衡阳、邵阳、长沙等湘水资水沿岸的河谷盆地最高,小旱以上的频率达80%~85%,即十年中只有1~2年不旱,大旱频率30%~50%,即2~3年有一大旱。洞庭湖区的岳阳、常德等地干旱频率也较高,略次于湘中地区,但因湖区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不容易造成灾害。湘西和湘东南山地出现频率较少,小旱以上频率为50%~60%,大旱以上频率在15%以下,一般旱情轻。此外,各地干旱出现有显著差别,有旱、无旱或轻重干旱往往交替出现。
我们对全省不同县份无雨日数和几种作物气候产量(斤/亩)进行统计分析,将无雨日数40~60天以上定为干旱年,60~80天定为大旱年,80天以上定为特大干旱年。我省干旱年、大旱年、特大旱年的频数分布,均以东南较大,西北较小,在湘西一带3~4年一遇,湘东的长沙、衡阳、岳阳,及湘南零陵及湘西南角的通道,大约3年2遇,郴州是两年半一遇。三年左右一遇的是雪峰山东延部分的益阳,安化、新化等地。
大旱级以上旱年频数最大的有两个区,一个是衡阳盆地和祁阳、零陵丘陵洼地,大旱中心在衡阳,另一个区为洞庭湖平原,大旱中心在岳阳,然后分别向四周减小。雪峰山以西、罗霄山、南岭等山地基本上没有大旱,个别地区大旱10~20年一遇。
据降水距平百分率ΔR=(Rmax-Rmin)/R×100%),按-20<ΔR<-10为偏旱年、ΔR≤-20为干旱年的标准划分(天气预报业务评定办法),对1951~1995年桑植、沅陵、常德、岳阳、芷江、邵阳、长沙、衡阳、零陵和郴州10个站平均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进行了统计。其结果为20世纪50年代的9年中,1年干旱,60年代3年干旱,70年代3年偏干旱,80年代2年为偏干旱。
(二)干旱遥感调查
用作物缺水系数法和土壤热惯量法对干旱情况进行气象卫星遥感调查。通过对我省卫星遥感资料(1998年、1992年)和全省各地气象资料及灾情资料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等级干旱所对应遥感统计值划分阈值,然后转换成相应干旱等级值,再根据各地相应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综合评判,并对全省干旱灾害遥感数值分布图进行补充、订正。
由于热惯量法原则上只对裸露土壤适用,在有覆盖的情况下,植被会改变土壤的热传导性质。为了在高植被覆盖区对作物的旱灾进行遥感监测,用“供水指数法”(Vegetation Supply Index)。当作物遇到干旱时,作物供水不足,一方面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卫星遥感的植被指数将降低,另一方面作物的冠层温度将升高。这是由于干旱造成的作物供水不足,作物没有足够的水供给叶子表面的蒸发,被迫关闭一部分气孔,致使植被冠层温度升高。我们定义的植被供水指数VSWI为: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CH 1、CH 2是 NOAA卫星或 FY-1卫星第一、第二通道的反照率,Ts 是 NOAA卫星或FY-1卫星遥感到的作物冠层温度。
我们选用1998年10月15日14∶30的NOAA卫星遥感进行分析:
(1)对卫星遥感进行几何校正;
(2)使用信息提取技术提取我省卫星遥感数据;
(3)对水体与非水体进行区分,将NDVI<0.1的象素点判定为水体,此点无旱情;
(4)确定水体后,NDVI的值域为0.00103~0.6111,VSWI的值域为0.00001~0.01109;
(5)将VSWI乘以900,取整,值域变为0~9;
(6)用9减去VSWI,值为0~2的判定为基本无旱情,3~4的为轻度旱情,5~6的为中度旱情,6以上的为重度旱情。
将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将评判的结果进行0.618优选法,对湖南省干旱灾害进行分区。
湘中重旱区:主要为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地,大多为丘陵、盆地,降水量大多在1300 mm以下,是我省少雨中心之一,其4~9 月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差为负值,土壤结构较差,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多,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近年虽然植被得到一定恢复,但很多土地“保水”、“保土”能力仍然很差,极易发生干旱,一般干旱年出现频率43.3%,大旱年出现频率10%,特大旱年也达3.3%。本区长沙县、望城、浏阳、株洲、湘潭、韶山、湘乡、衡山、衡东部分丘陵近年森林植被恢复好,加上水利设施兴建较多,干旱有所缓解,因此该区内有许多地方为中、轻、甚至基本无旱区。
湘南重、中旱区:邵阳市附近数县,零陵大部分县,郴州部分县,其中邵阳、祁阳、新邵、隆回等县,大多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干旱出现频率也较高。其中邵阳秋旱的一般干旱出现频率16.2%,大旱年16.7%,夏秋连旱出现的年份频率居全省最高,达13.3%,大旱年份、特大旱年份分别达3.3%。
零陵数县1998年降水总量较历史偏少5成以上,突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最低值,仅占全年降水量10%~20%,形成夏、秋、冬季连旱。由于气温较高,水分亏缺较大,导致晚稻和旱粮大幅度减产,库、塘、河干涸,多次出现森林火警、火灾。
由于该地区土壤多为白云岩风化而成的,土层不厚,保水、保土能力差,加上该区人口密集,人类对植被破坏也较重,如该区邵东、邵阳、隆回,祁阳等水利设施较少的地方,不但干旱严重,甚至人蓄饮水都较困难,遥感图上反映为重旱区,其他地方为中旱区。
湘北轻旱、基本无旱区:岳阳、常德、益阳一带是洞庭湖区,但降水量相对偏少,岳阳降水量1300 mm,华容为1200 mm,大多数县份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是全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降水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岳阳夏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也达10%。秋旱频率更高,岳阳秋季出现干旱年份达23.3%,常德为30%。大旱年岳阳达6.7%,而常德达10%,属气候干旱。但由于客水较多,平均年入湖水量达3000亿m3,在有一定数量的提灌设施的地方,气候干旱引起灾情将会很轻。因此只在远离溪河、水利设施较差的丘岗地区,田土会因旱引起一些损失,这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东山地轻旱区:主要是在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的东部和炎陵县,年降水量在1300~1400 m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还有所增加。但降水时空分布均匀,加上山地多由以花岗岩为母岩形成的土壤,在森林和植被破坏较重的地方,干旱时有发生,尤其天水田和旱土发生干旱机会更多,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星星点点的反映。一些水利设施或灌溉条件较好地区基本无旱。
湘西南轻旱区:主要是怀化市和娄底市、邵阳市的雪峰山各县。年降水量由西向东而减少,怀化降水量1444 mm,而东部年降水量只1170 mm。雪峰山迎风坡降水较多,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还有所增加(以中部降水量最大)。武冈、城步、泸溪、辰溪、麻阳、溆浦、新晃等县丘岗地区,夏秋干旱仍然很严重。溆浦夏旱年频率达3.7%,秋旱年频率达40.7%,夏秋连旱大旱年达7.4%,特大旱年达3.7%。由于该区山地森林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受干旱危害很轻,仅开发过量的一些丘岗、天水田受干旱危害较重。在卫星遥感图上一些地方反映基本无旱。
南岭轻旱、基本无旱区:主要为桂东、汝城、郴州、宜章、蓝山、宁远、道县、江永等山区和江华县,大部年降水量在1400 mm左右,道县、蓝山、江华、桂东,汝城为全省5个多雨中心之一。该地降水基本上能满足作物需要,降水的年际差异虽然很大,但80%的年份降水量仍在1000 mm以上,一般不对农林作物构成干旱危害。由于该地区有一些岩溶山地,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仍然有夏秋干旱发生,尤其是一些天水田或水利设施较差的田土,受害也不轻,因此在遥感图上也有反映。
湘西北中、重旱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以及安化县,岩溶普遍,干旱危害仍然很严重。春季降水(3~4月份)较少,对春种作物造成一定危害;7~8月份降水虽然较多,但水分渗漏严重,加上土层薄,土壤保水性差,因此山地田土极易受旱。该区森林破坏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因此在遥感解译图上山地和田土的干旱等级仍然很高。
10.1.2 低温冷害
(一)低温冷害特征
主要是春季低温冷害(包含3~4月低温,以及5月低温),秋季低温(主要是指寒露风),还有冬季的低温和冰冻。寒露风是晚稻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寒露风危害晚稻的气象因子是低温,不同品种的抗害能力不一样。
19年9月12~13日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入侵我省,日均气温由27℃~28℃降至22℃以下,13~19日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连续3天及以上日平均温≤20℃的寒露风天气。长沙连续三天及以上日平均气温≤20℃寒露风出现在9月14日,按时间排居历史第二位。这次寒露风持续16天,其间最低日平均气温16.2℃,日最低气温12℃,平江县达9.5℃,长沙市24小时降温13.8℃,48小时降温14.9℃。长沙11 天无日照,9月中旬、下旬日照时数仅为49小时,比常年偏少46.5%。全省有5万亩晚稻,其中杂交稻85%左右,早中迟熟品种比例为1∶5∶4,湘北中熟多,湘南迟熟多,杂交稻以V46、V64为当家品种,常规稻以湘晚籼1号、余赤为当家品种。自北向南有70%~80%的晚稻在寒露风出现前齐穗,20%~30%在寒露风到来后抽穗,受害严重。
(二)低温冷害遥感调查
我们选取发生在19年9月的一次涉及面广、强度大的寒露风作为典型个例进行遥感分析。
(1)亮温与地表温度:利用星载辐射计测量大气窗区辐射可用来探测地表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陆地表面的红外辐射特性及其强度差异来分析热状态的变化规律。
绝对黑体的光谱辐射强度服从普朗克(Plank)定律: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c1、c2为波尔兹曼常数,λ为波长,T为绝对温度。
当辐射体为黑体(如果在任何波长λ,有光谱比辐射率,则此物体为绝对黑体)时,这个温度就是物体的温度,否则,它就是物体的等效应黑体辐射温度,或简称亮温(亮度温度)。
定地表面红外窗区通道的比辐射率为1,即可由卫星测得的辐射能量(计数值经过定标处理)用上述公式得到地表温度。
虽然地表比辐射率是随地物不同有所变化的,也并不完全为1,即不能把地面亮温简单作为地表温度来处理,但我们可以利用地表亮温的变化来定性地反映同一地物的地表温度变化或差异。
(2)通道选取:在辐射波段中,红外辐射(0.76~1000 μm)与温度的关系相当密切,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热辐射或温度辐射。其中,3.5~5.0 μm是遥感所用的主要红外窗区之一,对应气象卫星的AVHRR探测仪为第3通道,但此波段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和地球本身的热辐射在能量上大致相当,而8~14 μm是遥感中最常用的红外窗区,对应AVHRR为第4、5通道。由于地表温度通常为200~300 K,其自身的辐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8~12μm红外波段,处于地气系统热辐射极大值位置上,因此,我们选用第4通道作为冷害监测的基本通道。
(3)图像处理
定位处理:根据卫星轨道根数和扫描点的观测时间,计算出该时刻的瞬时轨道参数。由卫星姿态、扫描角和瞬时轨道参数计算卫星瞬时视场所对应的地面观测点的地理经纬度。
投影变换:对遥感图像作兰勃特投影变换。
几何校正:卫星原始图像会因多种原因引起几何位置上的变化,产生行列的不均匀,象元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等多种畸变。畸变的图像给解释分析、位置配准造成困难,因此必须对原始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其方法是:在卫星扫描图像及电子地图上选取河道的拐点和内湖等特征点作为控制点,根据两者的差异,用内插法进行地理位置的校正。
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窗区通道测值进行云检测:AVHRR探测仪在第1、2和4、5通道的灵敏度较高(反射率为0.5%时,信噪比大于3,通道4的噪声温度≤0.1K),因而在范围不大的相邻视场内,观测结果相差应是很小的。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排除那些受云影响的观测数据。判式如下: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其中,i为通道序号,Cmax,i和Cmin,i分别为数据阵(即m×n个象元的观测数据)中的最高和最低值,C为阈值。当判别是满足时,即认为这些观测数据有受云覆盖的影响,应予剔除。
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对第4通道云区以外的象元值进行拉伸处理,根据其值域由小到大配以由冷到暖的调色板,且设置云区为显眼的天蓝色,再配上水红色的水系图及省界图。
(4)低温冷害遥感图像分析:从图上看出:湘西及怀化属较冷的区域,洞庭湖区次之,常德、岳阳地区较暖。在上述三大冷暖区中,又存在一些小片的不同地域。如在湘西、怀化冷区中以溆浦的溆水流域,麻阳的辰水、锦江流域,吉首的沱江流域,花垣的花垣河下游,保靖的里耶-隆头沿河等地却要相对暖些。又如常德、岳阳暖区中以慈利的县城东部、澧县的县城北部,岳阳的铁山水库南、北两侧等地要相对冷些。
城镇明显比周围农村要暖些,从图中可明显看出长沙、湘潭、株洲、常德、益阳,以及南县、桃江、宁乡、沅陵等市县城区的突出暖色斑块。
使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自19年9月13日至9月21日寒露风冷害强度指数,标于图中:从图中看出湘西、湘南普遍偏冷,湘中、湘北偏暖,洞庭湖区比常德、岳阳地区略偏冷,其大致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但其测值受站点数目的限制,无法反映出更细致的分布特征。对于测站稀少的区域,特别是地形及不规则地区,则无法描述其变化规律。
10.1.3 洪涝灾害
(一)洪涝特征
洪涝灾害包括山洪、江河湖泊泛滥、内涝和内渍。史料中“*雨连旬”、“江湖水溢”、“大水灌城”、“尽成泽国”等记述比比皆是。洪涝灾害对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危害十分严重。据统计,1950年至1998年全省洪涝受灾面积累计达30348万亩,年平均619万亩,成灾面积累计13784万亩,年平均280万亩。特别是近十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在不断扩展,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的平原地带越来越成为人口聚居的集结地和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因此,同样的洪水,遭受灾害的人口及经济损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1)洪涝发生的频次。据史料分析,湖南省在近3000年的历史中,共有洪涝记载613年,其中全省性洪涝占18.1%,大范围的洪涝占20.4%,部分地区洪涝占61%。
(2)洪涝的地域分布。洪涝的成因主要是降水强度大及连续降水所致,因而洪涝的地域分布与暴雨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以安化为中心的雪峰山端,以道县为中心的都庞岭与萌诸岭之间,以浏阳、平江为中心的幕阜山、连云山西部谷地是3个多暴雨区。慈利、沅陵、安化、张家界、岳阳、常德、浏阳、通道等地大暴雨出现机会较多,易遭洪涝。湖区及四水下游多渍涝。当四水上中游洪水汇注入洞庭湖而渲泄不及时,湖区亦易遭洪涝,此时若遇长江洪水倒灌,极易形成南北顶托之势,洪涝灾害将更为严重。
(3)洪涝的季节性。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无论是全省性洪涝或区域性洪涝,均以夏季最多,冬季少见,春夏连涝频率亦不低。湘中、湘南春涝频率高于湘北、湘西;湘西秋涝频率高于湘中;湘西冬涝比其它地区要多。洪涝灾害与雨季开始迟早和大气环流及雨不定期的自南向北推移密切相关,雨季往往是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自南而北先后开始,因而常年4月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湘南,以永州、江永出现机率最大。5月洪涝普遍增多,永州、通道、长沙、芷工、邵阳、安化等地尤为突出。6月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及洞庭湖防汛进入紧张时期。7月洪涝主要出现在桑植、沅陵、芷江、通道一带的湘西北和湘南山地。8月湘东南由于易受台风影响而出现洪涝灾害,其他各地则较少出现,但有的年份台风挺进湘中、湘北,大气环流发生变异,亦可酿成洪涝灾害。
(4)洪涝的年际变化。据史料分析,在公元1400年以前,湖南省大范围严重洪涝年有明显的34年和110年准周期;在1401~1990年间,则有11、34、57、110和186年等较明显的周期振动。
此外,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形成湖南省旱涝同年的特点。即在同一年中同一地点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但以先涝后旱居多。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201~1990年间,旱涝同年占年数24%,而先涝后旱者又占旱涝同年的76.3%,先旱后涝占23.7%。旱涝同年的地域分布有南旱北涝、南涝北旱、南北都旱涝三类。南旱北涝占47%,南涝北旱占27.4%,南北都旱涝的占25.2%。
(二)洪涝灾害等级分区评价
为了综合评价全省山丘区及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等级程度,我们以全省1∶50万的TM影像图的地形地貌解译为基本依据,并考虑气候特征、水系发育程度、土地类型、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将全省划分为29个洪涝评价单元进行评价。
1∶50万TM卫片(TM4、TM7、TM3)单元解译标志如下:
水体:TM卫片表现为蓝色;
滩地:表现为桔红色或棕褐色(无纹理结构);
平原农田:表现为桔红色(块状分布);
岗地:粉白色;
丘陵:黄绿色;
低山:桔**(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在200~300 m;
中低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构造),海拔300~400 m;
中山:深桔红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400~500 m;
中高山:黑绿色(有山脉纹理结构),海拔在500 m以上。
(1)评价因子的确定
形成洪涝的因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子有气候方面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暴雨日数、海拔高度等,它们对洪涝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其次为地貌类型、水系发育程度、水土流失状况、植被发育程度等,这些因子对洪涝有一定的影响。洪涝评价因子选取如下:
多年平均降雨量(QY);
暴雨日数(QD);
海拔高度(HG)∶从TM图像中读取;
地貌类型:从TM图像上获取;
水系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水土流失状况:从TM图像上获取;
植被发育程度:从TM图像上获取;
(2)评价模型
湖南省国土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Wi——第i个因子在所计算的评价单元中占的权重;
gi——第i个因子的得分值;
G——所计算的评价单元灾害程度的得分值。
根据评价结果及等级划分标准,进行数字统计集合,划分各地洪涝等级如下:
极度重灾区:洞庭湖区,包括华容、澧县、安乡县、常德市、汉寿、沅江。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极为严重,基本上无山丘区的山洪灾。
重灾区:洞庭湖边缘的丘陵区,包括临澧县、桃源县、临湘市、桃江县、岳阳县、湘阴县、望城县,这些地区既有山丘区的山洪灾,也有湖区的洪涝灾害。而浏阳市、永顺县、桑植、张家界市、溆浦县、麻阳县、泸溪县、沅陵县、炎陵、汝城等县(市)的局部地区是山洪灾的重发地。
中度灾区:包括宁乡县、长沙市、长沙县、平江县、株洲、醴陵、怀化、芷江、冷水江市、新化县、祁阳县、东安县、永州市、耒阳市、郴州市、新邵县、邵阳县、邵阳市、邵东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县。
轻度灾区:包括涟源市、双峰市、娄底市、邵阳、新邵、隆回、新晃县、会同县、靖州自治县、耒阳、常宁、永兴。
(三)1998年洞庭湖地区特大洪涝灾害遥感调查
1998年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区相继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形成了我省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我们利用NOAA气象卫星、雷达及TM卫星的实时监测图像及调查,分析调查水情和灾情的变化情况。
(1)雨情调查:1998年全省平均降雨量1632.8mm,较正常年份偏多12.8%,其中湘中北地区7次受暴雨袭击。全省发生了四次大的暴雨过程,其中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105 mm,400 mm以上降水量笼罩面积达3.5万km2,日最大降水量为300.7 mm。
1998年雨情特点表现为:一是雨季提前;二是暴雨强度大;三是暴雨频繁且接连发生,几次大的降雨过程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且每次暴雨持续时间在三天以上;四是暴雨中心较稳定,多次重复在湘江、资水中下游、澧水流域和沅水的酉水,导致这些地区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
(2)水情调查:根据NOAA卫星监测所获得的图像分析,5月25日,洞庭湖区的主河道已无法分辨,湖面较枯水期有所增长,湖面水域已增至1890 km2,同时城陵矶下游长江干流江面明显增宽。6月中下旬,湘、资、沅水及洞庭湖区出现第二次集中降雨,洪水大量汇入洞庭湖,导致湖水水位逐步升高,从6月19日NOAA探测图可以看见,洞庭湖水面进一步扩大,湖面水面增至2039 km2。第三次,7月初湘、资、沅水流域洪水刚刚入湖,长江流域上游降大到暴雨,长江洪水倒灌进一步抬高了洞庭湖水位,使洞庭湖城陵矶出现第一个洪峰,水位近34.52 m。第四次,7月20日至26日,澧水、沅水中下游连降大暴雨,相继再次发生大洪水,与此同时,长江洪水入湖量大增,澧水、沅水下游洪水相互夹击,洞庭湖水位迅速上涨,洪峰水位35.48 m。根据7月28日NOAA卫星传送的图像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处洪水范围增大,顶托严重,湖区淹没范围扩展至新墙、汨罗、湘阴等地,安乡被淹,湖区湖水面积已达2443 km2。第五次7月29日至8月1日,洪峰水位35.53 m,超过历年最高水位0.22 m,8月1日NOAA卫星传送图像显示,洞庭湖湖水面积增至2542 km2,淹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六次,8月15日至17日,长江干流宜昌出现最大一次洪峰,洪峰流量63600 m3/s,正好与澧水、沅水洪水相遇,使城陵矶水位于8月20日达1998年最高值35.94 m,超1954年水位1.39 m。8月22日NOAA卫星探测图像清楚显示,长江干流城陵矶至枝城段严重淹没,江河水面扩展,牌州湾及螺山卡口以上滞水严重,洪水排泄不畅,洞庭湖出水受阻,淹没范围增至石门、长沙、桃源一带,同时湖北荆江,湖南安乡、津市、澧县全线被淹。洞庭湖湖水面积达到2664 km2。
通过调查分析,1998年的水情特点表现为一是入湖流量大,洪峰次数多,由于“四水”和长江洪水源源不断地倾灌洞庭湖,致使洞庭湖出现巨大超额洪水;二是洪水组合恶劣,长江连续出现的8次洪峰与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区间洪水多次遭遇,使城陵矶连续出现5次洪峰;三是长江干流螺山卡口排洪功能的衰减,使长江洪水顶托严重,受长江洪水顶托的影响,洞庭湖区高危水位持续时间达两个多月。
(3)灾情:根据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星载雷达数据(SAR)与美国陆地卫星(TM)图像叠合处理结果,进行洪涝淹没面积遥感调查。通过计算,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区洪涝淹没总面积376.21万亩,受灾涉及18个县(市),其中城镇建设用地4.81万亩,农村居民点10.29万亩,水田234.92万亩,旱地19.05万亩,林地13.52万亩,草地0.09万亩,其他用地95.53万亩。经统计,受灾人口2879.9万人,死亡616人,倒塌房屋688600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29亿元。
经图像分析,本地区超过10万亩以上淹没面积的市(县)有沅江、安乡、湘阴、汉寿、澧县、南县、常德市辖区、华容、岳阳县、岳阳市辖区、益阳县等11个市(县)。其中沅江、安乡、湘阴、澧县、汉寿等五个县(市)灾情特别严重。安乡、澧县、津市、常德市辖区、汉寿县等地以溃坝、溃堤为主,其中7个万亩垸溃决被淹。其它市(县)则是以内涝积水为主的洪涝灾害。
湖南石牛寨8月10日天气预报
苏州市区内的旅游景点挺多,有东北街一带的拙政园、狮子林、北寺塔,离火车站不远,附近还有苏州最著名的商业街——观前街,石路也是一条值得一逛的商业街,还有虎丘啊,留园啊,环秀山庄啊,网狮园啊,都比较著名。苏州古城区及周边都有公交,还有专门的旅游线路公交,楼主可以先坐火车,然后在火车站搭公交就可以到想去的地方了。或者也可以在苏州当地找几日游的旅行社,一般不会太贵,但园林的门票倒是真的有点贵。
推荐几个地方。
第一是同里古镇,来苏州一定要去水乡古镇,最好在里面住宿,临窗小酌,静看小桥流水,别有一番趣味。苏州著名的水乡有周庄、角直、同里。相比较而言,周庄门票100,名气最大,但是商业气息太浓,已经丢失了好多原本的感觉;而角直又有点小,快的话一下午都用不了就走完了,不适合情侣漫步。同里适中,还没有被商业的气息同化,门票80,包括里面几乎所有景点(只有一个“性文化博物馆”是要另收费的,不过也很值得一看),很合算,而且它下午五点之后就不收门票可以随便进了,可以去看小桥流水人家,完全免费。建议最好下午去,进去之后找个客栈住下,然后尽情流连在水乡的曼妙风景中。转天再出镇买门票进景点游玩。
去同里的方法是,火车站出站后向北走,过一条铁便桥向西100米左右有一个公交车站(平四路公交首末站),旁边有卖去同里和周庄的车票的小房子。如果不想麻烦,在那里也可以直接买同里古镇的门票的。注意,如果你们决定在同里过夜,买票时一定要跟售票员说明,她会在票面上印上日期,以证明你的票没有过期。空调大巴直达,时间四十分钟左右。下车出站后向右拐400米就可以看到同里古镇的牌坊了。
第二是园林。中国有四大名园,苏州就占了两个(拙政园、留园)。不过说实话,苏州园林如果不是专业人士,而是没有很深的古典文学、建筑学知识的游客(像我这样的),对于里面的感受应该是大同小异的。这些园林里面,拙政园门票70,寒来的话是淡季50。是苏州最大的私家园林,比较豪华;留园里面有很有特色的太湖石和盆景,环境也很美;狮子林在拙政园旁边,以山出名,里面巨大的山完全可以当成迷宫,适合情侣在里面玩;沧浪亭和网师园相邻,这两个园林比较小,平时人会很少,可以当成休憩的场所。当你们在苏州大街上面对车水马龙的喧嚣无可奈何之际,可以走进园林,走进一方净土,暂时躲开尘世的纷杂,享受现代人宝贵的片刻宁静。另外,苏州博物馆位于拙政园旁边,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收山之作,免费的,值得一去。
票价:留园40、狮子林30、沧浪亭20、网师园20。由于你们打算寒来,属于旅游淡季,这边门票肯定会再便宜一点的。
园林里面有个特殊的地方:虎丘。位于苏州市西北,是一座小山,挺有特色的,淡季门票40。可以一看。里面有许多文化的古迹。
出行方式: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狮子林),火车站出站后站前广场车站有游5路车直达;沧浪亭,平四路公交首末站有许多车都可以到的,102路坐到三元坊站下车步行一段路就到了;虎丘:火车站站前广场有游1、游2路直达。
最后就是一些古街了。苏州的老城区是保存比较好的了,从虎丘出来,东南方向是山塘街,白天去会有好多人家依旧是临河而居,在河水里洗衣淘米,很有风情;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和特色的手工艺品,建议去尝一下海棠糕、梅花糕、炸臭豆腐。到了晚上,万家灯火的场景,时不时飘来的评弹和吟唱,绝对让你感慨万千。这是一条很不错的古街,全长有7里,从石路商业街直通虎丘,有兴趣可以走完它;
从火车站出来坐游5到相门站下车,向回走500米左右,路北面有一条古街“平江路”,这是苏州保存最完好的古街,几乎完全复制了宋元明清时期苏州城的形态。里面的桥和井基本都是古迹,甚至会有宋代的产物,看看你有没有兴趣寻找了哦!街上有一家甜品店“桃叶铺”,里面的双皮奶是很好吃的甜点,还有很多其他的甜点零食,适合女孩子去的好地方!
苏州观前街是全国十大商业街之一,东西不是最全,不是最便宜,但是确实是很有特色的商业街。那里没有高大的建筑,最高的也就有6层吧,基本就是古色古香的店铺,配上里面新潮的服饰,很有种对比的感觉。可以在里面看看丝绸之类的苏州特产,至于观前街的小吃,推荐星巴克门口的烤鱿鱼,其它的就一般了,而且观前街上的小吃是比较贵的。而石路商业街则是另一种风格,很繁华,和一般大城市里的商业街差不多,如果想逛街的话可以考虑去一下。
出行方式:山塘街:火车站坐游5(向西坐)山塘街站下车,下桥就到了;平江路:游5相门站下车向后走500米路北;观前街:游5“醋坊桥观前街东”站下车就到了。
苏州著名小吃很多,朱鸿兴的面食、绿杨的馄饨等等好多。不过这些名声在外的如今都似乎名不副实,至少我个人感觉一般。推荐一下下面的几个:
哑巴生煎,游5路“市立医院东区东”站(没打错,就是这个站名)下车向前步行50米。特色:外焦里嫩的生煎包子。比较便宜,味道也很好吃,尤其是里面的汁,很香。其它的牛肉粉丝汤也不错,里面放了咖喱粉,别有风味。每个人消费大概在10元左右。
四海游龙,锅贴店,苏州有很多分店,特色是里面的辣味锅贴,很好吃。不过由于是连锁店,所以不能算是特色吧。每人消费15元左右。
后庄小吃街。打车去后庄,那里有一条小吃街,由于附近是大学生公寓,所以你能想象那里面的场景。各地的美食很多很全:东北熏肉大饼、大连的鱿鱼、武汉热干面和、福建酸菜鱼,当然还有苏州的梅花糕等等小吃。当然,这里的气氛不适合情侣漫步,不过是很实惠也很好吃的。顺便说一句,去那里的话要当心失窃。不要频繁从钱包里掏钱,最好事先备好零钱。别没吃几个钱,都喂给贼了。附近的庄先湾路上也有许多面向学生的饭店,环境一般不过够实惠,味道也很不错。
想去环境稍好一点的地方,凤凰街是不错的选择,这是苏州的美食街,路边的店面都是中等规模的饭店,价格适中,平均消费每个人差不多三四十左右。要是想吃正宗的苏菜,就要去和观前街平行的一条太监弄上,那里有许多老字号,比如松鹤楼、得月楼、王四酒家等等都不错,就是价格稍微贵了点。为荷包打算,还是少去为妙。
住宿的话,观前街附近有很多旅店,标准间一般120一夜,虽然规模比较小可是很干净;平江路上有青年旅社,应该会更加便宜一点,不过环境稍微差一些。要想住的好一点,观前街西边有如家快捷,很干净,很温馨,有家的感觉。普通房210一夜。在古镇住宿基本也是100-140元一夜,环境自然没有市区的好了,不过临窗看水,也别有一番风味了。
另外提醒你,苏州的冬天相对多雨,出行一定要带伞,再就是不要相信天气预报里的温度预报,实际上的体感温度会比预报的要冷。建议多穿点衣服。苏州出租车起步价10元3公里,之后的一般是1.8元或2元一公里。市内公交车一般为1元或2元,空调车加价1元。
湖南>岳阳>平江 (石牛寨镇) 天气预报
10日(后天)
阵雨
32/26℃
11日(周四)
阵雨转多云
32/25℃
12日(周五)
多云
34/26℃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